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外国文学 > 第10章 复习资料整理

第10章 复习资料整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19世纪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产生

1、社会背景:否定工业社会的弊病(机械化、功利化);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自由)

民主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流行于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上升这一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

2、理论背景: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自我、理想)

3、文学背景:a、冲破古典主义束缚(创作自由、张扬个性);b、继承和发展(骑士文学、感伤、狂飙、卢梭)

二、浪浸主义文学特征

1、思想内容方面:

(1)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

突破古典主义束缚雨果《欧那尼》

高举个性解放旗帜,反对一切对人的精神压迫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2)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勾画美好社会理想社会图景

批判社会黑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同情下层民众雨果《悲惨世界》

(3)歌颂、赞美大自然:偏重描写自然风光,以大自然寄托理想、抒发情感

2、艺术方面特征:

A、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不注重描写现实生活,而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着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B、对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了探索: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民间文学,拜伦首创诗体长篇小说、历史剧和历史小说e.g.司各特《艾凡赫》

C、追求强烈的艺术表现效果

离奇、怪诞的情节大仲马历史题材小说夸张和对比手法

三、浪漫主义文学共同的主要特征:

1、崇尚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自我倾向)

2、强调感情的抒发,偏重理想的追求,有很强的主观性。(主观抒情)

3、反对古典主义只注重描写历史题材和宫廷生活,而着力于表现自然景物和乡间的纯朴生活,歌颂和赞美大自然。(自然题材)

4、善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夸张效果)

5、浪漫主义文学重视民间文学和民族传统。(民间传统)

四、浪漫主义文学与启蒙运动

1、自然(人的本性自然和感性能力)

2、文化与文明(本质上理性的,对人自然天性的限制)

3、浪漫主义对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实质上是对人的感性世界和个性自由的呼唤

4、由卢梭提出的“返归自然”发展出来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热衷于发觉人的感性世界,既是对启蒙运动以来人的解放思想的一种传承,又是对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思想的一种反叛。

19世纪早期各国文学概况

一、德国文学(神秘色彩、悲观情调)

早期:

1、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理论倡导者和奠基者是奥?施莱格尔和弗?施莱格尔两兄弟。

2、“耶拿派”:18世纪末施莱格尔兄弟等人长期集居耶拿,于1798年创立《雅典娜神殿》并在杂志上探讨文艺,发表创作。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反对古典主义,首次提出了“浪漫主义”的名称。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充满了神秘虚幻和恐怖怪诞的色彩。

宣扬浪漫主义的理论主张,首先提出了“浪漫主义”的名称,创立了“耶那派”诗论。

3、诺瓦利斯(颓废诗人、死亡诗人)的《夜的颂歌》是德国最美的散文诗

后期:

1、“海德堡派”:1805年左右,一批作家集居海德堡,创办了《隐士报》,发表文章和作品,形成新的文学社团。

2、霍夫曼: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作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谢拉皮翁兄弟》,共4卷。

?德国:【海涅】德国浪漫主义的终结者

1、《论浪漫派》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的统治地位

2、《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讽刺叙事诗(闻一多《死水》),抒写了海涅1843年由巴黎回德国时的见闻与观感。

二、英国文学

1、“湖畔派” :英国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他们同情法国大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金钱关系感到不满,主张回到大自然,复兴宗法制。他们常常隐居于英国西部的昆布兰湖区,寄情于湖畔山水,歌颂大自然,缅怀中世纪,以表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憎恶,“湖畔派”也就因此而得名。

代表人物:骚塞“桂冠诗人”、华兹华斯《丁登寺》、柯尔律治《古舟子咏》

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桂冠诗人)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序》英国浪漫主义宣言书,是英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撒旦派”(又称“恶魔派”):指英国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又一流派。1821年,骚塞在《审判的幻景》一文中对拜伦,济慈等进行猛烈攻击,把拜伦的作品说成恐怖、嘲笑、下流、邪恶的荒谬结合。拜伦也以《审判的幻景》为题进行回击。由于此派诗人蔑视传统、敢于斗争,因而被英的“撒旦”(即魔鬼), 所以,文学史上就称拜伦、雪莱、济慈等为“撒旦派” (恶魔派)。

3、雪莱:《西风颂》英国诗歌史上第一个表现出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人

□□·司各特的小说开创英国后世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作为《艾凡赫》——填空题

?英国:【拜伦】

1、1813至1816年间创作的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传奇作品。这一组独具特色的诗歌被称为“东方叙事诗”,由《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和《巴里西纳》六部长诗组成。

2、“拜伦式英雄”: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具有高傲倔强、脱离群众、我行我素的特点。拜伦式英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叛逆”,特别是《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既表现了诗人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诗人高傲的性格和忧郁苦闷的情绪,因而叫“拜伦式英雄”。共同特征:进步贵族;不满社会现状;革命思想叛逆精神/反抗姿态孤独忧郁

3、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第一部“拜伦”式英雄的作品

拜伦的《唐璜》歌德称其为天才绝顶之作,雪莱说它“字字珠玑,永垂不朽”

三、法国文学:183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夏多布里昂:《基督教真谛》(1802)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的开始。他认为科学和文学都来自基督教,作家应该歌颂基督教。他的中篇小说《阿达拉》(1801)和《勒内》 (1802)就体现了这种观点。《勒内》的主人公勒内,是欧洲文学中第一个表现出“世纪病”特征的浪漫主义形象。

世纪病:18世纪末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风行于19世纪初,蔓延于20世纪世界文坛的一种文学现象。

个性受到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热衷于描写个人失望与忧郁的“世纪病” 并颂扬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的对立为表现形式的反抗。

2、乔治桑(1804-1876):被守旧贵族称为“魔女”

3、大仲马(1802-1870):法国通俗小说之王。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叙述的对象加入大胆的虚构和想象

?法国:【雨果】

1、《欧那尼》是法国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的标志,确立了浪漫派的地位

2、《<克伦威尔>序言》(1827)是浪漫主义的宣言书,提出了新的美学原则:对照。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克伦威尔>序言》同时也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战斗纲领,也是声讨伪古典主义的战斗檄文。

3、《巴黎圣母院》的对照原则运用:

①情节场面对照: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审判。(封建王朝与乞丐王朝)

②人物相互之间的对照: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的心灵美与克洛德、菲比斯的心灵丑。艾斯美拉达的外形美与加西莫多的外形丑;艾斯美拉达的纯洁与克洛德的阴毒;艾斯美拉达的纯真与菲比斯的虚假;加西莫多的善良与克洛德的恶毒。

③人物本身对照:艾斯美拉达兼具心灵美与形体美;加西莫多心灵美,形体丑;菲比斯心灵丑,形体美;克洛德心灵形体都丑。

④一中心多维度的对照

4、《巴黎圣母院》艺术特点:

①对照原则

②想象(情节离奇曲折、人物性格)

③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对巴黎圣母院建筑的拟人化)

④主题:通过写爱情(多角恋)谈人性(真善美与假恶丑),表达了雨果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情弱者)

5、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

①歌颂自由与肯定人性:对艾斯梅拉达依靠她的美丽和热情为人们表演以求得生活给予肯定

②弘扬理性与反封建抨击了封建神学主宰下的禁欲主义,克洛德就是封建神学的受害者

③呼吁平等与期待博爱:两个王朝的对比,不同的制度和不同的法庭无一不体现出了雨果对平等的呼唤。

6、《巴黎圣母院》中的浪漫主义特征

①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作品中在表达作者真善美的主观理想,在每个人物身上注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爱憎十分鲜明。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外表道貌岸然,温文尔雅,但他的灵魂是邪恶阴险、卑鄙狠毒的,他是真正的魔鬼,是恶与丑的化身。与克洛德相反,敲钟人伽西莫多虽然外形十分丑陋,而内心纯真、懂得真正的爱,心灵是美的。

②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原则:美与丑,崇高与滑稽,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善与恶,真与假等,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多层次、多序列的矛盾对照格局。

③夸张的艺术手法:艾斯美拉达和加西莫多互换人生后戏剧的一生,那些荒诞的故事和情节无一不体现出雨果的浪漫主义特色。

四、俄国文学

1、茹科夫斯基是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2、普希金和莱蒙托夫:代表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同时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莱蒙托夫是普希金的继承人,在俄国浪漫主义文□□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菜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形象

?俄国:【普希金】

1、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文学的太阳”、“俄国诗歌的太阳”。是标准俄语的创始人。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波尔金诺之秋”:1830年秋天,为了筹办与冈察罗娃的婚事,普希金去波尔金诺处理财产分割事,因当地发生霍乱疫情,被迫滞留。在那里的三个月,普希金埋头创作,才思喷涌。

2、作品介绍:

《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第一部描写小人物的作品,开创了小人物形象的先河。

《茨冈》浪漫主义叙事诗代表作(两种自由):贵族青年亚力克一“自然之子”茨冈人(真菲拉)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一部长篇诗体小说。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叶甫盖尼奥涅金,成功地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3、多余人的形象特征:(名词解释)

19世纪30年代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

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灵魂空虚,无所作为,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

文化素养较高,且多具才赋,在接受启蒙思想影响后,开始厌倦上流社会慵懒的生活,渴望能有所作为。这一类形象的出现是俄国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4、多余人形象与拜伦式英雄形象的异同点

①“多余人”更多的反映时代的特点,‘“拜伦”式英雄则更多的带有个人色彩和自传特色

②“多余人”是消极逃避的反抗,“拜伦”式英雄是积极斗争的反抗

③都对社会现实不满,但“拜伦”式英雄反抗更为强烈,有行动

④二者都未改变社会现状,是脱离人民的。“多余人”不占政府也不占人民,“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主义的,以一己之力对抗。

五、美国文学:民族文学第一次繁荣,就是浪漫主义文学

前期:欧文、库柏、布莱恩特、爱伦坡等

欧文和库柏(开启了美国长篇诗的先河)最先写出具有美国本民族风格作品的作家,因此被称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

1、欧文《见闻札记》使其成为美国第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

2、库柏代表作:“美国的司各特”,五部曲《皮袜子故事集》共5部,实际上是一个长篇小说,开创了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文明的发展对大自然的摧残与破坏。

3、布莱恩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创始人,被称为“美国的华兹华斯”

4、爱伦?坡是美国哥特式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创始人,是西方颓废派的鼻祖。他的短篇小说集《述异集》描写超自然的恐怖、神秘和死亡、尸体与腐朽、残忍与罪恶、宿命等等。

后期:爱默生、梭罗、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

1、爱默生是散文作家,也是诗人和演说家,他的许多名句成了以后美国社会思想的经典性言论。他的《论文集》 (1844)和《诗集》(1846)影响广泛。

2、梭罗《瓦尔登湖》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始祖

3、霍桑是19世纪影响最大的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被称为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始人。代表作《红字》善于用象征、暗示手法,尤其善于开掘人的深层心理内容。

4、麦尔维尔《白鲸》世界海洋文学经典之作

?美国【惠特曼】

《草叶集》初版序言是一篇长达近两万字的辩论性文章,它作为美国文学宣告独立的时代标志,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一般认为, 《草叶集》的结构体现了诗人的“有机”理论。惠特曼将这部诗集当作自己的生命,把它精心地塑造成了一个“有机体”。代表着:

①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正在发展中的美国的象征;③民主和自由理想的体现

意象:草:旺盛的生命力;海:生命与死亡,希望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主题:个人与全体的对立统一。“我”既是个体,也是群体,是宇宙精神,是全人类的象征。歌颂自我,对自我的强烈认可。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概述

一、19世纪中期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学思潮

1、政治背景:各种社会矛盾和弊端的暴露和激化

2、经济因素:“现金交易”原则支配下的冷酷社会现实

3、自然科学:对人的认识深化

4、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变革,它改变了人的生存处境,带来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新旧嬗变以及社会心态的变化。

5、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特点:

1、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2、客观真实性,研究社会、描写社会

3、典型性: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

4、以叙事文学为主

三、作品成为了解那个时代的最好读本

1、源头:理论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模仿说”

2、思考题: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的关系

反拨:

主观、抒情—客观、写实

重自然、寄托理想—偏社会、直面现实

浪漫想象、离奇—细致观察、典型(细节真实)

个人自由—时代精神

但并不是彻底否定

(1)很多作家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2)存在很多内在联系和共同点:

四、【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发展】

作为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时间相当久远

19世纪30年代后在欧洲取代浪漫主义占主导司汤达《红与黑》

19世纪50年代, “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开始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

(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作为一个名称提出来)

欧美范围内,发展总体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 19世纪30-60年代--中心在法、英

后期: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俄国、北欧、美国

二、19世纪中期各国文学概况

(一)法国文学: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发源地

1、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奠基人

2、梅里美《嘉尔曼》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嘉尔曼

3、福楼拜:强调个性鲜明,表现出客观冷峻的风格。《包法利夫人》的主人翁爱玛是一个为社会所毁灭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

?法国【斯丹达尔】

1、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提出文学反映现实,为现代人服务的创作原则,成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第一部宣言书,是法国第一部提出现实主义主张的论著。

2、1830年长篇小说《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它的发表标志着19世纪现实主要文学思潮的形成

(1)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①矛盾性格:极端个人野心--极强个人自尊心

矛盾统一体: (双重人格、张力)

A、热切盼望出人头地,甚至为了向上爬不择手段

B、为自己出卖灵魂的行为而痛苦,不能心安理得

②具有反抗意识的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自尊、勇敢、真诚、敏感、热情VS自卑、怯懦、虚伪、冲动、高傲

(2)【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①从整体构思来看:“红”象征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伟绩,尤其是拿破仑的文治武功;“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②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红”象征在战场立功扬名;“黑”象征着通过道袍跻身上层。

③人性来看:“红”象征各种欲望和诱惑;‘“黑”象征在诱惑面前的沦陷和阴暗。

(3)【红与黑艺术成就】

1、深入广泛反映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①擅长从政治斗争和不同势力集团之间的斗争,去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本质

②对社会生活描写范围不断扩大,揭露和批判不断深入 e. g.描写范围随着于连从维利耶尔到巴黎而扩大

③环境制约下动态地展示人物性格发展:随着活动地点、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描写范围不断扩大,揭露和批判也不断走向深入

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院一巴黎

边僻小城—省会—首都

胆怯的,对贵族家庭充满戒备和敌意

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学会了投机钻营,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2、成功应用了心理描写手法,精确、细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红与黑》的心理描写开创了现实主义内倾性的方向。司汤达的心理描写通常十分简短,却是多种多样的。

内心独白:人物的现实选择和行动,都是心理活动的结果,通过内心活动来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4)《红与黑》是一部什么小说

①爱情小说:斯丹达尔从批判婚姻的角度去批判于连的两次爱情

②政治小说:揭露了复辟王朝时期的腐败、黑暗以及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描绘了复辟王朝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揭露和抨击了贵族政权企图依靠外国势力干预政局的现实

③风俗小说:展示了当时法国从小城到省城直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贫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真实的社会风貌。

④命运小说

?法国【巴尔扎克】

1、作品集:

展示乌托邦图景的《乡村医生》 (1833)

反映夫妻冷酷关系的《夏倍上校》 (1835)

哲理小说描绘父子金钱关系的《长寿药水》 (1830)

阐述现实主义艺术观点的《不为人知的杰作(1831)

描写贪欲的《驴皮记》,讲了生活与欲望的关系(人间喜剧的灵魂) (1831)

描写科学研究癖的《绝对的探求》 (1834)

2、《高老头》故事发生在1819-1820年巴黎:1、伏盖公寓2、两处访问3、初见世面4、鬼上当5、两个女儿6、父亲的死

a六个故事集中在三个地点:

鲍赛昂夫人府邸--贵族沙龙

细沁根夫人家--资产阶级客厅

房客租住的伏盖公寓--下层社会

b高老头:病态、畸形的父爱(悲剧史)

(1)近乎疯狂、偏执、无限付出——父爱牺牲品

(2)阶级复杂性,往上爬的虚荣,攀援名贵的手段——社会牺牲品

c中心人物

拉斯蒂涅:个人野心家(奋斗史),个人奋斗过程--逐渐堕落过程

伏脱冷:政客、恶魔般野心家--教唆者

鲍赛昂夫人:贵族社会领袖失意退出巴黎--没落史

d金钱

历史剧变(资产阶级发家、崛起)

时代脉动(贵族阶级没落、衰亡)

金钱崇拜(金钱统治的罪恶)

3、《高老头》艺术成就——典型性

①、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主要人物性格鲜明

【典型环境】

A.质境, 有的实体。如在资产阶级的客厅

B.社会环境,由阶级关系和人事关系构成。如参加贵族沙龙

【典型人物】

A.夸大、强化人物身上某种欲望或情感,主要人物多是某种强烈欲望或情感的化身。Eg高老头对其女儿病态的爱。

B.人物再现法:‘同一人物不同小说中多次出场’

C.借人物之口发表各种精彩议论:紧贴世俗人生,切中要害。伏脱冷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的一系列行为。

D.心理描写:于连每次行动之前

②、多线索网状叙事结构、纵横交错:倒叙、插叙、主线突出、辅线辉映,再现法国社会纷紫复杂的特征。悲剧史、奋斗史

《高老头》集中体现了《人间喜剧》现实主义伟大成就

一、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主要人物性格鲜明

二、多线索网状叙事结构、纵横交错

倒叙、插叙、主线突出、辅线辉映,再现法国社会纷繁复杂的特征

典型环境

A. 物质环境,有形的实体

B.社会环境,由阶级关系和人事关系构成

典型人物

A.夸大、强化人物身上某种欲望或情感,主要人物多是某种强烈欲望或情感的化身

B.人物再现法:同一人物不同小说中多次出场

C.借人物之口发表各种精彩议论:紧贴世俗人生、切中要害

D.心理描写

4、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1)、与塑造高老头的手法又有不同。巴尔扎克用倒叙的方法介绍了他的发家史。这部作品的次要人物也写得跃然纸上。这部小说第一次运用了人物再现手法(同一个人物在多个小说中多次出现),这是《人间喜剧》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

(2)、《人间喜剧》主题

①描写了从大革命到七月革命半个多世纪的法国这回革命的变迁,集中表现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的发家崛起史。

②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金钱统治的罪恶)

③反映了金钱争夺的一幕幕惨剧

(二)英国文学

1、概述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因而,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特别浓。狄更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

2、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 (Vanity Fair),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以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社会为背景,主要描写两个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妇女的命运。

3、勃朗特三姐妹:

a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塑造了简爱这个追求心灵自由和人格独立,具有反抗精神的只是妇女形象。小说顽强地表现出了女性独立与自由呼声,在英国文学史上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她的作品被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b爱米莉·勃朗特(1818-1848)的《呼啸山庄》(1847)描写18世纪末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地区弃儿出身的希斯克利夫被恩肖家收养后的辛酸生活。

4、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

?【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他被马克思归入“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1、《董贝父子》是狄更斯小说艺术成熟的标志。

2、《双城记》(简答题):因其反映出的时代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一直被中国读者视为作家的代表作,以对法国大革命的出色描绘而著称于世。

a.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压迫与反抗);b.丧失理性的复仇狂热,发出警告

狄更斯本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宣扬仁爱,宽恕的人道主义精神。

《双城记》秉承了狄更斯人物塑造一贯类型化的特点。书中有梅尼特医生(正义感、善良、富有同情心)、查里斯、路茜(美丽、纯洁、善良)等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也有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巴尔塞那样的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反面形象;有以卡尔登、普洛斯为代表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圣人形象,还有革命人民的代表,如得伐石夫妇。这些类型化的人物形象鲜明却并不浅薄。

3、【《双城记》叙事艺术特征】

a、《双城记》的叙事结构十分精妙。故事跨度很长,人物关系复杂,却善于制造悬念和安插伏笔,主要运用倒叙和追叙的叙述手法。

b、小说采用了作者叙事角度和小说人物的叙事角度的复合方式,意在以史讽今,劝说社会改良。

c、小说多次使用象征、呼应、对比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内在整体性,也拓宽了其内涵和深度。

d、浪漫主义讲述故事的方式,神秘性、戏剧性

(三)俄国文学

?【果戈理】

四十年代,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19C中期40年代确立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过程如下:

1果戈理的“自然派”小说真实地描写和批判了俄国衣奴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关注下层人民的命运,表达了劳动人民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和独创性特点。e.g.《死魂灵》

2文艺批评家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在果戈理受到反动文人布尔加林攻击时,挺身而出,从革命民主主义的观点出发,在理论上阐发和捍卫了果戈理的现实主义传统。

3经过别林斯基的论证,由普希金开创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才得以确立,以后俄国的进步作家都沿着这个传统进行创作,从而迎来了现实主义文学更辉煌的时代。

《死魂灵》中的象征意义;“自然派”的体现

?【陀思妥耶夫斯基】

1、俄国两大泰斗: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底色:苍凉)、托尔泰

2、1846年初,中篇小说《穷人》问世。书信体写成。充满沉重的抒情氛围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

3、《罪与罚》:“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藏在底下的罪恶”

小说的主题是深刻的:

(1)彼得堡的贫民窟一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凸现在小说前景的是人道主文作家为被取凌与被停等的人们所作的愤怒申辩,小说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2)在作者笔下,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形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与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无法混灭的善性--现实无情、残忍的食人理论

(3)索尼娅一信仰、忍耐、无私、奉献

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苦难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人物,她却显得苍白。

4、《罪与罚》的复调性

之一:人物形象的平等

之二:人物内心意识的对话,对话描写(不等于)对话性

(不同意识,不同思想之间的争论,即使是在独白之中,也略含着形成争论的另一方。)

之三:作家与人物的平等

(作家意识以人物形象方式融入小说,成为小说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构成众多意识的统一体)

“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已见的主体。—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

5、《罪与罚》复杂的情节结构与深刻的哲理探讨融为一体,体现了复调型的艺术思维。

哲学思考:罪与罚、善与恶、强与弱

苦难基调:逼入绝境、无路可走

心理对位体一人的定位问题上的困惑与迷惘

不同人物提出不同问题,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声音,多种声音对话、斗争,形成思想上的辩论交锋。

“复调”是思想的冲突,是灵魂的对话,是对人性深度的探索。

19世纪晚期文学概述

1、哈代

托玛斯?哈代,晚期阶段从《德伯家的苔丝》(1891)开始,包括《无名的裘德》和《心爱的人》共三部小说。

威塞克斯系列小说:是指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以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古称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的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渗入农村后,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的虚伪性。同时,作者虽然思想上一定程度的支持资产阶级,但仍对农民的遭遇感到同情。主要作品有《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等。小说人物形象突出,感情炽热,内心生活丰富,而且他们都生活在富有特色的环境下,环境烘托着他们的命运,因此又称“性格和环境小说”。

2、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主义、心灵辩证法

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Eg:《安娜·卡列尼娜》中何处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

小说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动荡的时代氛围中展现了安娜的悲剧命运。

托尔斯泰在妇女观上的矛盾,以及他曾试图从宗教和道德的立场解释安娜命运的做法,在小说中有所反映。

小说中另一主线的中心人物是列文。与最初的构思相比,这条线索被大大强化了,这就使小说反映生活的面进一步拓宽,并且具有了更大的思想容量。

这部小说成了反映那一时代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这部小说有着严整的结构,两条情节线索平行发展,并由两个对应人物构成结构中心。

托尔斯泰对长篇表现生活容量和结构艺术的开拓,本质上都是为了塑造审美价值更高的艺术形象。

托尔斯泰在人物塑造上的这种内在统一性,使他对长篇典型化的具体艺术手段也作出了重要发展。

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手法也别具一格。作家十分擅长描写人物心灵的颤动、细腻的感受和自我分析,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将其概括为“心灵辩证法”。

3、易卜生,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和《人民公敌》(1882)。——这些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高度的艺术技巧引起了一场戏剧上的革命。

易卜生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剧”,这些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高度的艺术技巧引起了一场戏剧革命。易卜生把当代社会同人们有关的切身问题搬上舞台,让平凡的日常生活走进舞台。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虽然并没有最终指出答案,但是这种“社会问题剧”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激励着一批批的后来者继续探索,继续寻找问题的答案。易卜生是现代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他为现代戏剧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4、马克·吐温

《卡拉维拉县出名的跳蛙》、《傻子国外旅行记》、《艰苦岁月》、《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在亚瑟王朝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傻瓜威尔逊》(1893)、《贞德传》、《百万英镑》、《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赤道环游记》、《神秘的陌生人》、《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20世纪文学概述

1、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风行于世界的多种反叛传统、追求新奇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2、现代主义文学的突出特征:

(1)思想内容方面

反叛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质疑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反思现代人的价值和命运,揭示个体生存的荒诞性,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

(2)在美学和艺术追求方面

现代派作家崇尚“表现论”,排斥“反映论”,着力刻画个体心理真实,把认识人自身的奥秘,探索和表现本能欲望、潜意识、直觉、幻觉等非理性的深层心理机制看成是文学的重要使命。

具有较强先锋性 ,追求新奇的艺术表现形式,善于运用象征、意识流、荒诞等手法。

3、二战前是法国小说的黄金年代,涌现出一大批长篇小说,而且多为多卷体长篇小说即“长河小说”。这批作品贴近生活,以生动细致的笔触描绘出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作家的小说创作在形式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大都写卷轶浩繁的多卷本,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由于这类作品犹如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长河大川,因此有“长河小说”之称。

4、迷惘的一代”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主要由20年代流落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年轻的美国作家组成。他们大都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身心都留下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他们厌恶一切,陷入迷惘、痛苦之中,于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人生和社会,靠寻找感官刺激打发时日。当时侨居在巴黎的美国作家斯泰因(1874—1946)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属于“迷惘的一代”的作家、作品主要有: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

5、卡夫卡

卡夫卡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小说。他的小说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通过塑造一系列孤独、恐惧、彷徨、忧郁的小人物的形象,深刻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异化现象。

从反映社会现实的层面来看,卡夫卡的作品深刻地表现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放逐感、压抑感。

从艺术风格上讲,卡夫卡的作品别具一格。——首先,它具有表现主义的特色。其次,卡夫卡作品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特色。最后,卡夫卡的作品还具有黑色幽默的特色。

《变形记》:格里高尔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偿还父亲的欠债,供妹妹读书,每日疲于奔命,完全物化为挣钱的工具。他的变形就是他被生活“异化”的象征。所谓“异化”,“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

格里高尔的孤独并非由于变形,他身边从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的感受,他自始至终处于孤独之中。事实上,无家可归的漂泊感是卡夫卡精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格里高尔变形的故事,小说还凸显了现代人的生存恐惧感。卡夫卡笔下常常描写主人公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大难临头之感,无法把握自己命运,随时随地都可能陷入一场无妄之灾。这是20世纪的社会历史给现代人造成的普遍感受。

作者将真实的情景、真实的细节、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全部建诸荒诞的逻辑起点之上,由此产生了一种梦魇般的艺术效果。

《变形记》还采用了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小说中大部分的叙事主体都是格里高尔,但是在小说中的某些部分,叙事主体则悄然发生了转换。

《变形记》还有内外两条结构线索。除了较为明显的以传统的外部情节发展作为小说的结构线索之外,作家还借助意识流手法,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内容建构了小说内在的结构线索。

《变形记》以荒诞的故事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在作家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和自我反思。荒诞和真实结合,冷静客观的叙述、漫画式的夸张、象征性的隐喻、梦魇般的气氛、朴实细腻的语言,构成了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6、海明威

1926年,海明威出版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从而一举成名,并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在《死在午后》中,海明威还对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理”:“一座冰山的仪态之所以庄严,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海明威在创作中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简洁的对话、动作或景色描写揭示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形成深沉冷静、含而不露的艺术风格。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人生观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对英勇献身的共和主义者的讴歌,是歌颂民主、谴责法西斯势力的杰作。主人公罗伯特身上开始显示出来的海明威作品中著名的“硬汉子”形象的气质。

联系海明威20年代末以来的创作,《老人与海》可以说是对他所塑造的众多“硬汉”形象的概括与升华,表现出一种打不败的精神。海明威笔下那些拳击手、斗牛士、战士,在面临强大的对手时,明知必败无疑,也要拼死搏斗到底。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亨利的经历及其思想性格的变化,解释了“迷惘的一代”的形成过程。

《永别了,武器》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小说文笔含蓄、简约。其次,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再次,叙事技巧娴熟。

?名词解释

1、拜伦式英雄: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具有高傲倔强、脱离群众、我行我素的特点。拜伦式英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叛逆”,特别是《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既表现了诗人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诗人高傲的性格和忧郁苦闷的情绪,因而叫“拜伦式英雄”。共同特征:进步贵族;不满社会现状;革命思想叛逆精神/反抗姿态孤独忧郁。(拜伦)

2、世纪病:个性受到压抑,个人愿望抱负得不到实现,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中的情感行动和悲剧。(夏多布里昂《勒内》)

3、俄国12月党人起义:1825年俄历十二月俄国贵族革命家发动的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大都是参加过1812年反法战争的年青贵族军官。主要领导人是穆拉维约夫,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其组织分为“南方协会”和“北方协会”。年月日(俄历)十二月党人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皇统中断,发动军队在彼得堡参政院广场举行武装起义,并于同年12月29日策动乌克兰契尔尼戈夫兵团起义。因十二月党人脱离人民,起义终于失败,但它揭开了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序幕。(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4、波尔金诺之秋:1830年秋天,为了筹办与冈察罗娃的婚事,普希金去波尔金诺处理财产分割之事,因当地发生霍乱疫情,他被迫滞留。在那里的3个月,普希金埋头创作,才思喷涌,是其创作的大丰收时期。(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

5、人物再现法:在不同作品中描写同一个人物的各个发展阶段,将自己的作品组成一个小社会互相勾连。(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6、自然派:19世纪俄国(形成于1842-1845年间) ,最初是反动文人布尔加林对一批师法果戈理的青年作者的贬称,他们在文学上追随果戈理,政治上反对农奴制,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后经别林斯基反复阐述和论证,成为俄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俄国的多余人形象逐渐丧失积极性,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果戈理《死魂灵》)

一、名词解释题

1. 社会问题剧

(1)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勃兰兑斯倡导的文□□动的影响,易卜生创作了一批令人惊叹的反映社会问题的“社会问题剧”。

(2)这是易卜生最大的贡献,这些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高度的艺术技巧引起了一场戏剧上的革命。

(3)易卜生关注社会现实,探讨社会问题,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把当代社会同人们有关的切身问题搬上舞台,让平凡的日常生活走进舞台。

(4)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尽管最终没有指出答案,但是这种“社会问题剧”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激励着一批批的后来者继续探索,继续寻找问题的答案。

(5)在这些社会问题剧中,其中最具世界性影响的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海尔茂一家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是戏剧的表现内容,堪称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2. 长河小说

(1)即多卷集长篇小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作家的小说创作在形式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大都写卷轶浩繁的多卷本,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

(2)由于这类作品犹如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长河大川,具有长河那样一气呵成绵延万里的特点,因此有“长河小说”之称。

(3)这种多卷本小说的优点是描写集中,容量巨大,气势雄浑,具有史诗规模,同时发展脉络清楚,一气呵成。

(4)长河小说虽然由多部小说组成,但往往描写一个故事而不是多个故事,它提示的不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变化,而是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生活。

(5)罗曼罗兰往往在一部小说中通过一两个人的一生经历去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如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长河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品。

3. 湖畔派

(1)指19世纪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威廉·华兹华斯、萨缪尔·柯尔律治和罗伯特·骚塞。

(2)他们同情法国大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金钱关系感到不满,主张回到大自然,复兴宗法制。

(3)他们常常隐居于英国西部的昆布兰湖区,寄情于湖畔山水,歌颂大自然,竭力讴瞰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最与异国风光,缅怀中世纪,以表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憎恶,“湖畔派”因此而得名。

(4)其中领军人物为华兹华斯,他在1800年为《抒情歌谣集》再版写的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书。

(5)序言对诗歌的本质、题材、语言、功能等方面提出了不同于18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传统的新见解,直接推动了诗学和诗歌创作的发展,成为英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4. 撒旦派

(1)撒旦派诗人兴起于19世纪初,主要有拜伦、雪莱和济慈,抨击“湖畔派”。

(2)1821年,骚塞在《审判的幻景》一文中对拜伦、雪莱、济慈等进行猛烈攻击,把拜伦的作品说成是恐怖、嘲笑、下流、邪恶的荒谬结合。

(3)拜伦也以《审判的幻景》为题进行回击,由于此派诗人蔑视传统、敢于斗争,因而被英国绅士斥之为“撒旦”,所以文学史上就称拜伦、雪莱、济慈等为“撒旦派”。

(4)在思想上,他们和“湖畔派”诗人有分歧,与“湖畔派”相对。

(5)在艺术上,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湖畔派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

5. 心灵辩证法

(1)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手法也别具一格,作家十分擅长描写人物心灵的颤动、细腻的感受和自我分析,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将其概括为“心灵辩证法”。

(2)其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托尔斯泰也被称为“心理描写的大师”。

(3)但托尔斯泰的艺术手法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注重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向吉提求婚失败后,他开始阅读英国物理学家的《热学》,但思路一会从“电和热”跳到了小牛的出生,一会又从小牛的出生跳到了幻觉中贴心的妻子。

(4)这种不自觉的、闪现式的联想简洁又生动地写出了列文在幸福家庭的希望受挫后痛苦和恍惚的心理状态。

(5)因此,作为托尔斯泰现实主义心理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手法对于表现人物在特定瞬间的复杂心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6.多余人形象

(1)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2)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制度和农奴制度。

(3)这类知识分子有天赋,有改变的愿望,但往往自视甚高,远离民众,思考多于行动,在生活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被称为“多余人”。

(4)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5)贵族青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作者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脱离其生活轨迹的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

二、简答题

1. 《巴黎圣母院》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手法是什么?在作品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1、《巴黎圣母院》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手法是对比手法,即对照原则的运用。

(1)这是雨果著名的美学主张,也是《巴黎圣母院》的鲜明特色。雨果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2)作者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通过这种原则来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将对照原则运用得出神入化。

2.这种手法在作品中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情节内容的安排上的相互对照

雨果安排了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审判的对比。一个是路易十一的封建王朝,另一个是乞丐王朝;路易十一毕生竭力维护中央集权又是一个狡猾狠毒的政治家。而乞丐王国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并没有等级森严的官阶,“国王”仅仅是首领而已,他靠江湖义气来号召大伙;封建王朝的法庭随心所欲,栽赃陷害,草营人命——法庭明知菲比斯活着,客店老板关于银币变枯叶的证词并不可信,但仍诬陷爱丝梅拉达为女巫。对加西莫多的审讯也是这样,法官是聋子,加西莫多也是聋子,聋子审问聋子,弄得满堂哄笑。而“奇迹宫廷”的法律是由乞丐、流民自己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这个区域,不让其他阶层的人擅自闯入。

(2)人物形象的相互对照

①正面人物的对照:爱梅拉达和卡西莫多都有心灵美,但爱斯梅拉达的爱情是盲目的,不能分辨美丑,而卡西莫多爱憎分明;在形体上,他们是美与丑的对照,爱斯梅拉达美若天仙,而卡西莫多是丑人之王,除了畸形,眼睛上还长了个瘤,因为长年打钟,成了个聋子。

②反面人物的对照:克洛德和菲比斯则有不同的心灵丑,克洛德奸诈狠毒,不能满足自己的私欲,便置对方于死地,而菲比斯快活风流 ,看重钱财,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③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又是一对矛盾,纯洁与阴毒是他们的相互对照特征;爱斯梅拉达与菲比斯是另一对矛盾,那是纯真与虚假的对照。卡西莫多和克洛德实际上是一仆一主,一个看来头脑简单,只知道服从,另一个威严,一味发号施令。其实,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在紧要关头敢作敢为,另一个恶毒,暗地里制造阴谋诡计。卡西莫多和菲比斯在形体上是一丑一美,卡西莫多形体丑而心灵美,菲比斯外貌美而心灵丑。在这些人物形象的相互对照中,作者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形式与内容、灵魂与躯体、情与欲间的内在矛盾,阐明了彼此的辩证关系,全面的体现了雨果的爱情观与美学思想。

(3)环境与人物事件的对照

宗教节日的嘈杂纷乱、狂欢的场面与广场上万头攒动、争看处决犯人的对比;巴黎圣母院平日肃静庄严的气氛与乞丐们奋力攻打、乱成一片以及加西莫多全力守卫的对比,为我们刻画了流浪汉和乞丐的善良和真正的同情心以及加西莫多对爱丝梅拉达深沉的爱。

(4)情节与环境的对照

首先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建筑的“天堂性”与实际生活的“地域性”,雨果用大量语言对圣母院进行描述,这样一个圣洁美好的地方却实际布满尸体、牢房、刑台;其次为真实王朝和虚拟王朝的统治对比,作品用两个王朝的统治方式进行对照,表现了作者雨果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人物对照还应用到人物本身

①爱丝梅拉达外表美丽,心灵单纯热烈,表里一致,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但加西莫多外貌丑陋,心灵崇高,形成了美与丑的对照。雨果认为,这样写能够使渺小变成伟大,畸形变成美好。

②人物的自我对照突出了心灵美的价值,心灵美是决定一个人好坏的唯一标准。人物的相互对照与自我对照互为补充,并联合以爱丝梅拉达为中心的诸多对照,形成了多层次的对照网。

(5)爱情观念的对照

相对于爱丝梅拉达的爱情观来说,其他男主人公的爱情理念都显得世俗与复杂,如克洛德对于爱丝梅拉达只是一种疯狂的占有欲,相对于其他男主人公的变态的爱来说,加西莫多却将爱转化为了自我牺牲的行为,一直守护着爱丝梅拉达,也与前面自私、变态、疯狂的爱形成了对比。

2、现代主义文学及其特征。

答:1、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风行于世界的多种反叛传统、追求新奇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1)一般我们认为现代主义文学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其根源课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象征主义文学。

(2)荷兰学者曾提出“现代主义是阐释世界的一种模式”,现代主义文学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国际性文学思潮,又表征着一种独特的审美倾向和文化精神。因此,现代主义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先锋性,或多或少都表达了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西方社会危机的拯救意图。

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思想内容方面:

在思想内容方面,现代主义文学的突出特征就是反叛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质疑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反思现代人的价值和命运,揭示个体生存的荒诞性,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子我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

(2)美学和艺术追求方面:

①在美学和艺术追求方面,现代派作家崇尚“表现论”,排斥“反映论”,着力刻画个体心理真实,把认识人自身的奥秘,探索和表现本能欲望、潜意识、直觉、幻觉等非理性的深层心理机制看成是文学的重要使命。

②他们认为文学创作本质上就是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他们把挑战并超越一切传统的审美范式、艺术原则、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当成自己的神圣使命。

③他们善于运用象征、意识流、荒诞等手法,有较强的先锋性,在文体和语言方面也力求创新,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现代艺术景观。

三、论述题

1. 《德伯家的苔丝》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纯洁”二字你怎么理解?请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进行论述。

答:1、对于纯洁二字的理解

(1)首先,我认为苔丝的外表是纯洁的,她既有着贵族血统,又生在淳朴的乡村之中,这一切造就了她的纯洁和质朴的优雅。哈代赋予了她至真至美的个性,她是大自然的女儿。

(2)其次,尽管失去了贞洁,但苔丝的心灵仍然纯洁,在她身上发生的悲惨遭遇都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如第一次被迫失去贞洁,第二次被迫与亚雷在一起,以及最后杀掉亚雷。虽然她始终都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但仍然保持着心灵的纯洁和精神上的自责。

2、苔丝拥有纯洁的心灵——首先,苔丝自始至终都是纯洁美好的形象,一如她的外表。虽然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尤其是十九世纪传统中的眼光看,苔丝失去了贞操,显然是不纯洁的,甚至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的例子。克莱也是因为受到这一观念的控制,才离苔丝而去。然而哈代告诉我们,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这是她始终不变的品质,也是她的真正的高贵之所在。虽然苔丝生理上不再是处子,但这并不代表她不再纯洁,纯洁意味着天然的简单与真纯,这与□□无关而指向心灵。很显然,苔丝的遭遇是值得人同情的,被人□□本不是她的错,但是她却要承受因此带来的种种不幸,最终导致她的悲剧结果。哈代通过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来表达他对苔丝的同情,进一步说,这是哈代在对当时的社会道德观提出强烈的怀疑和质问。

3、苔丝的悲剧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同时,苔丝不仅仅是纯洁、质朴、优雅的大自然女儿,她还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他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在作品中,尽管家庭生活窘迫,但少女时代的女主人公苔丝内心是明朗,欢快的。她热爱生活,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为了维持家庭,不惜牺牲自己。

苔丝一生都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亚雷之所以敢称霸四野,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仅因为他有钱,有势,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法律的保护。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正当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苔丝一生都必须忍着、逆来顺受着。苔丝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祭坛上的祭品,苔丝的悲惨遭遇,社会对苔丝的不公正,表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不仁道和虚伪。正如书中所说,“他本是给她带来祸根的人,现在却站在了神灵那一边。而她本是受害的人,现在灵魂却还没有得到新生”,失去了贞洁,受害者苔丝却保持了心灵上的纯洁,精神上始终自责,最终选择杀死亚雷。

4、深层次涵义——苔丝的形象代表了优美的田园牧歌风,她以黯淡绝望的悲剧结束,体现了田园牧歌式的乡土社会衰落,以及英国传统诗性和自然美的丧失。

总结:因此,正如哈代的副标题所言,苔丝是一位纯洁的女人,以上即是全部我结合作品内容的探讨与论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