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文学评论 > 第13章 姚斯

第13章 姚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二)文学接受史

1.读者与作品

姚斯认为,读者不是作品的单向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作品时刻在与作者进行双向交流,通过自己的接受行为让作品中隐含的审美意蕴得以实现。

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时代的不同读者对一部作品也会有因人而异的理解,它们形成了围绕着文学作品的整个接受和影响场域,文学作品的意义在这个场域中持续不断地丰富充实起来。

2、读者与文学史

姚斯认为,读者作为文学史中的一个能动的部分积极地参与到了文学史中,正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连续阅读构成文学作品的历史。以往我们一向以为文学史就是一系列经典的历史,是文学作品根据某种规则排列的。其实,文学经典是可变的,不同时代的读者眼中存在不同的文学经典,文学史必须依赖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才能展现出真正的面目,那种认为文学经典一经树立就恒久不变的观点是缺乏辩证思考的。

3、提高文学史中读者地位的意义

首先具有否定性的意义,即文学史不再是一系列的文学经典和经典作家所构成的,那样的文学史完全把读者忽略了。

其次是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文学史必须先容纳进读者这一能动因素,关注不同时代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中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并将这些变化当作主要脉络包含进文学史,所以文学亦即文学的接受史或效果史。

(三)历史距离与视域融合

1、加达默尔的阐释学

所谓视域,就是指一个人审视事物时的眼界或视角。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视域中来观察和审视世界,用加达默尔的话来说,视域属于处境概念,就是某种看的区域,它包含了处于某个立足点上看到的一切。

加达默尔指出,我们与历史对象之间总是有一定的距离,这一距离是理解得以产生的必要条件,理解总是在差异中进行,这就是历史距离。在加达默尔看来,历史距离不是某种消极的东西,而是积极的东西,它是促使我们进入对方,理解对方的动力。如果不存在历史距离,也就不成其为历史理解了。只有主体与对象之间存在时间距离,才能谈得上历史理解问题。所以,加达默尔创造了“视域融合”的概念,它指的就是当下主体的视域与历史文本当时视域的融会贯通。

2、历史距离与视域融合

第一,历史距离促发了视域融合,视域融合也以历史距离为桥梁。在姚斯看来,我们与文学史上的作品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在主体与对象之间还存有大量的历史接受者的观点,我们现在的观点、现在的视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从文学史的各种观点中接受下来的。哪怕是一部新的文学作品,我们对它的理解也不是没有来源的,它通过艺术类型、修辞方法、表现形式等与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品保持联系。

第二,视域融合之前存在着期待视域。期待视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读者的期待系统,一方面是文学作品的期待系统。

在读者进入作品之前,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总是会有某些预期或者期待,这种期待来自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既有的审美经验,这就是读者的期待视域。

文学作品的期待系统既是由作家来确定的,比如带有小说家富有个性色彩的独特语言、形象塑造方式等,同时它也是由作家所承装的全部文学传统来决定的,正因为有这种传统,该作品才能被认定为是“文学”。

例如:

《红楼梦》负载了清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传统和作者曹雪芹的个性信息。它们就好像一种氛围,它预先规定着读者必须以一种特殊的态度 位元四来对待,一旦他走进这个作品,他

就得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抛开实用或者认知的态度,调动既有的审美经验,调整自己的心理期待,等等,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期待系统。

第三,文学作品所敞开的审美视域与读者的期待视域之间的差距是作品魅力的来源。读者在不同的文学类别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趣味规定了他接受文学作品的大致方向。基于此读者在进入作品前就会对作品抱有预先的期待,只有当作品既与读者的期待视域保持部分融合,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溢出它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带给读者满足感。期待视域不会发生突变,也不会固定不变,新作品的出现总是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审美趣味。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最初出现时可能引发大家的排斥感,但是随着对它的反复接受,人们的期待视域会慢慢地进行调整,逐渐地接纳它。

第四,历史距离不是要克服的东西,而是必须接受下来的事实。传统文学理论认为应当努力克服历史差距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必须克服一系列阻碍,才能揭示作品的意义。姚斯认为这种差距不是消极因素,而是一个积极因素,如果两者完全一致,读者就会变成完全被动的接受者,欣赏活动也可能变得索然寡味。正因为作品所展现给我们的与我们所期待的不尽相同,我们才会在新奇感的推动下饶有兴致地去欣赏作品,并且经过这种主动的努力最终实现双方视域的融合时,才会因为拓展了自己既有的审美视域而得到满足感和愉悦感。

视域融合中的两个视域不是孤立的关系,我们从来不是先区分对象和主体,然后再谈主体对对象的理解,而是在一个文学接受活动中,在文学作品上面感受到读者的需要和愿望,在这一文学 中发现来自作品的塑造。在读者和作品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一片广阔的未经艺术开垦的土地。所谓的融合,不能理解为跨越,而应该理解为发现,是发现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新途径。

(四)作为接受史的文学史

1、文学史的书写与读者接受

按照读者参与的观点,文学史就不是恒定不变的,其中关于作品判断的许多观点以及审美观念都会被改写。我们书写文学史的时候总是习惯于从现代人的审美和理论趣味出发组织文学史实这样一来就可能会遮盖该作品在历史接受过程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遮蔽了该作品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接受者那里的不同情况。所以姚斯认为我们不能只顾及当代人的视域,更重要的是应该充分注意一部作品被读者接受时的历史状况。

2、文学接受史与文学发展规律

通过对文学接受史的考察,我们能够对文学发展规律有更深的理解。从本质上说,读者接受史观不是直接把过去的形式看成向着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只是用了一种曲折的方式,即把 个历史阶段而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把此前的形式当作向自身的发展,于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历史就显得比较客观,因为它看起来把历史放回了历史本身。读者接受文学史观似乎不能实现自我批判。文学接受史观不过是用一种片面来改变另一种片面,而这并不能达到对历史的真正把握。

3、对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批判

姚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形式主义文论各有优缺点。“文学史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我尝试着沟通文学与历史之间、历史方法与美学之间的裂隙,从两个学派停止的地方起步,他们的方法,是把文学事实局限在生产美学和再现美学的封闭圈子内,这样做便使文学丧失了一个维面,这个维面同它的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同样不可分割,这就是文学的接受和影响之维。读者、听者、观者的接受因素在这两种文学流派的理论中都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

“文学史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我尝试着沟通文学与历史之间、历史方法与美学之间的裂隙,从两个学派停止的地方起步,他们的方法,是把文学事实局限在生产美学和再现美学的封闭圈子内,这样做便使文学丧失了一个维面,这个维面同它的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同样不可分割,这就是文学的接受和影响之维。读者、听者、观者的接受因素在这两种文学流派的理论中都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

—《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第23页。

姚斯认为:坚持读者接受的文学史观,既要反对实证主义文学史观(形式主义文论),也要反对历史主义文学史观(马克思主义文论)。

前者仅仅依据总体趋势、类型、年代等因素来安排材料,只关注编年史的事实堆积,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一带而过。

后者依据伟大作家的年代,线性地排列材料,用“生平+作品”的模式予以评价。这样,次要的作家被忽略掉了,流派的发展也被肢解了。

“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永远不停地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评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认识的审美标准到超越以往的新的生产的转换。文学的历史性及其传达特点预先假定了一种对话并随之假定在作品、读者和新作品间的过程性联系,便从信息与接受者疑问与回答、问题与解决之间的相关关系出发设想新的作品。如果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连续性时像文学史的连贯性一样找到一种新的解决办法,那么过去在这个封闭的生产和再现的圆圈中运动的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就必须向接受美学和影响美学开放。”——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要么过分强调历史,要么过分强调实证,在姚斯看来,上述文学史观都遗忘了读者,没有看到每一时代都有它的文学期待,虽然在后代看来,这种文学期待是有问题的,但它是真实的,并且跟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状况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同时代形成不同的审美观念,具有不同的审美期待,这些审美期待相互间是不一样的它们之所以保持连续性就是因为读者的存在。

小结:

1、意义

读者接受文学理论对传统文学理论过分强调作者,以及现代文学理论过分强调作品是一个强有力的批判。从整个文学过程的角度分析,读者接受文学理论的确有补缺的作用,读者的地位得到了张扬,他不再是整个过程的被动接受者,相反,他还参与创作作品。读者接受文学理论凸显读者在整个文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而具有其革命性,与传统文学理论单纯强调作者的支配作用相比是一个进步。

2、局限

但读者的地位一旦被片面提高后也会形成一个误区:作者的作用在作品阅读和文学史思考中被淡化甚至被排除了,作者的声音被缩小到作品(文本)内部。如果说以往的理论有片面凸显作者的局限的话,那么,读者接受文学理论亦有过度彰显读者功能的错误。应该完整和辩证地理解文学活动中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交互关系,系统地解释文学史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