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不敢与君谋 > 第44章 辞别

第44章 辞别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三清跪在拜垫上,一夜未眠。

口中传诵的经文,萦绕在畔。

长明油灯,锃光瓦亮,香火正旺。

李欢不敢打搅三清诵经,又想起朝锦歌的劝言,她破天荒离开了灵堂,徐徐走进了父亲生前住的屋子。不过几日没有人居住,那木门上悄然爬上了蚊虫带着俗灰。

她推门而入,房里生疏又刺鼻的气味惹她皱眉。父亲的物件还摆放在原处,安然无恙。书桌上还摆放着戛然而止的信件。

李欢掏出衣襟边上的素帕,细细擦拭着书桌上积累的灰迹,仿佛连父亲的存在都被抹去,一干二净。

她父亲的床榻上还有两个鸳鸯枕,据父亲所言,那是母亲的陪嫁之物,本想收在铁木箱子里,一并当作她日后的嫁妆。只是母亲偏爱的狠,把它们拿出来当了夫妻二人的同心枕,鸾凤和鸣,多好的寓意。

李欢握着两个枕头,泣下沾襟。

如今她的父母亲真当化作天边的比翼鸟,双宿双飞,再不可归。她从小受父母指导,俨然大家闺秀之姿,现在却成了郾城孤女,今后她的出路、郾城的未来又再何方?

怆然涕下,是哀情。

原先端放在李欢腿上的枕头,滑落在地上,哐哐作响。李欢生了疑,拿起枕头,左右更掂量了一番。明显摔落在地上的枕头更重一些。她顾不上什么陪嫁不陪嫁,操起头上的木簪,就往枕头扎去,用力一划,枕面上的绣品被毁,藏在枕头下的物什也落了出来。

锈色斑斑的铁片上赫然刻着“郾城城主”四个大字。

是父亲的城主令牌不假。

南岐人杀入郾城,没有轻举妄动,便是因为父亲将城主令牌藏了起来。郾城百姓认城主令牌,更认父亲这个人。

南岐人起初想要“以德服人”,未曾行暴虐之道。父亲为人耿直忠诚,自不会认南岐为主。郾城是朝都的边境,而不是南岐的爪牙。

李欢想要找寻的出路,也许就在城主令牌的背后。

父亲本不是郾城之人,在朝都谋了好前程,恰巧与母亲相知相遇,二人结缘。李欢的母亲自小是在郾城长大的,郾城偏僻,母亲不愿在原地逗留,才辗转到了朝都。

还未等到她大显身手的时候,爱情又悄然而至。母亲嫁与父亲,原想在朝都定居,相伴终生。祖父病重,才唤起了母亲落叶归根的念头。父亲不过众人反对,毅然决然请缨驻守郾城,放弃了在朝都的大好前景。

好景不长,李欢母亲返还家乡,未过几年,身染不治之症、撒手人寰。父亲家中的远方亲戚日日劝说父亲趁此离开郾城,回到朝都,混个一官半职不在话下,甚言,还能迎一位更加年轻貌美的夫人进门。

父亲不仅严词拒绝,还与一些不着调的亲戚彻底断了联络。他曾说这种亲戚只会见风使舵,打着血缘的旗帜,实为道德绑架。

父亲打理郾城琐事已有十载,风风雨雨,未曾停滞。尽管他不是土生土长的郾城人,可他的根早在郾城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不可撼动。

李欢是土生土长的郾城人,是父亲的独女、更应该是郾城城主唯一的继位者。也许父亲守候郾城的时日到了尽头,而这尽头亦是李欢守护郾城德开端。

李欢将父亲留下的城主令牌贴在心间,仿佛间那不是李欢一人的身影,而是父母亲把她拥入怀中,喜极而泣的场面。

继往开来,滔滔不绝,视为传承。

***

莫殇一早给三清送来了茶水,润润嗓子。

三清虽是一夜未睡,依旧精神抖擞,接过莫殇奉上的茶水,“昨天晚上,隔壁院里,是什么动静?”

莫殇心虚地低下头,“昨天夜里,师弟失手撞倒了烛台,还好师妹及时赶到,这才未酿成大祸。”莫殇害怕师父迁怒于宋城和朝锦歌二人,连带着答话的声响都低了许多。

“如今咱们在郾城、在战场,不是在三清观。我们要遵守人家的清规铁律,而不是惹事生非。你是大师兄,即使我不在,你也有权责罚他们二人。”三清不悦道。

莫殇总是纵容宋城和朝锦歌,他们二人闯祸,莫殇定是主动站出来,背黑锅的冤大头。三清可不惯着这对冤家,该责骂的、该受罚的,一个逃不了,一次到位,把他们治得服服帖帖,才是为师之道。

朝锦歌和宋城在偏堂受罚,三清就坐在主位,亲自监督着他们二人。

“总共二十遍经文的罚抄,太阳落山若是写不完,字迹写得不工整,便再加上十遍。”三清轻描淡写的惩罚,迫着朝锦歌和宋城手不停歇,认认真真地沉下心去,罚写经文。

不知多了多久,宋城起身,将手里摘抄的经文呈给了三清。

“师父,这里共是十二份经文。你点点。”

“十二份,十份即可。”三清望着宋城一面严肃,还以为是自己记错了责罚内容。

“我手上的十二份加之师妹手头的八分,一共是二十份,不多不少,刚好达到师父的标准。”宋城指了指正在“奋笔疾书”的朝锦歌。

朝锦歌顿了顿,数了数手上罚抄的份数,不多不少,刚好八份。

三清哑口无言,他确实没有明确指出每个人该罚抄经文的数量,只告知了他们罚抄经文的总数。

三清接过二十份经文的抄写,检查了他们字迹是否工整,便随意找个理由溜出了偏堂。

朝锦歌原先还担心今天用不了膳,没成想宋城轻而易举带她脱离了惩罚。她轻轻用胳膊肘捣了捣宋城,好奇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一共抄了八份啊?连我自己都没有数过,你又从何而知?”

宋城莞尔而笑,开玩笑道:“我天生神力,一心多用。”好吧,那个“不可一世”的宋城又代替了昨晚恸哭流涕的哭包。

***

太阳落山,灵柩入土。

李欢披麻戴孝,手里捧着父亲的牌位,走在首位。四位莫家军在其身后抬着已故城主的灵柩,朝锦歌与一行人,紧随其后。原先宽敞的路边,瞬时变得拥堵起来,郾城百姓只为送城主最后一程。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1)

人同归而殊途,人葬生而永寐。

终是尘归尘,土归土。

李郾的灵柩与夫人同葬,零落海棠,为其送别。也许是李欢的母亲化做海棠,接她父亲离去,再看一眼,女儿的模样,也是最后一眼。

李欢跪在父母亲墓碑前,直至父亲灵柩下葬,她才能真正接受父亲离世的事实。李欢扭头望着身后的百姓,呜呼哀哉,不仅是为离去的城主,更是为他们失去的亲人。

可郾城还没有亡,郾城更不该亡!

真正该破败的是那些作恶多端的南岐人,而非饱经忧患的郾城百姓啊!

葬仪结束,朝锦歌认真观察着李欢的脸色,不敢有一分怠慢,深怕下一秒李欢情绪过激,昏倒在场。

可她没有,更不会。父亲的离世对她的打击斐然,人死不能复生,她不能再沉溺于往事的伤痛,更应该着落于眼前的实景。

“家父入土为安,他带走了受南岐迫害而亡的数千百姓,黄泉之下得以安息。可在他庇护之下,成千上万的幸存者,得以生还。父母之邦,故土难离。城主令在此,李欢在父母碑前立下誓言,定要让南岐之人血债血偿,赔我郾城数年之业!若我有违此誓,身后灰飞烟灭,永世不得轮回!”

毒誓既出,仇恨刻骨。

城主令牌被李欢攥在手里,郾城百姓无一不为此动容、以泪洗面。

毁家园者,是恶徒。留幸存者,却怅惘。

“恭迎郾城城主!”

百姓俯身,一致承认了李欢的身份。

朝锦歌拉了拉宋城的衣袖,面不改色道:“士别一日当刮目相看。李姑娘,不,现在是李城主了。子承父业。难道是我昨日劝解的言论起了作用?”

宋城将手里的香柱递给朝锦歌,“李欢是先城主之后,即便不是男身,也能继承其父相应的权利。郾城百姓现在深陷泥潭,李欢何尝不是?今日李欢挣扎万千,独自脱困,恰恰证明了郾城百姓也能和她一般,逃出泥泞,走向光明。”

按照次序,宋城和朝锦歌先后给先城主之碑上了香。

朝锦歌从怀里拿出精心用素帕包裹的物件,沉重地送到了宋城手边。

“是时候,和他们告别了。”宋城接过素帕,小心翼翼地将其展开,原来里面放置的是昨日烧毁的卷轴残渣。

宋城的故事不短不长,朝锦歌大抵知道他失去了十几年来最亲近的家人。可宋城用的称谓却是“他们”。

宋城捧着手帕上的灰烬,趁着风意,将其飞飏出去,吹散在风里,飘落在郾城的土壤之中。

“再见了,冬媪。”

“再见了,宋城。”

这时,朝锦歌才反应过来何为“他们”。宋城不仅是跟离去的家人告别,更是辞别过去的自己。

那个曾经被冬媪呵护在怀里的孩童,俨然成了大人的模样。现在的他不会遇事躲闪,沉寂于自己的臂弯。他会,登上那个位置,睥睨天下。

所以,再见了,冬媪。再见了,宋城。

(1)取自《薤露》,《薤露》是西汉无名氏创作的一首杂言诗。这是一首挽歌,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作者有话要说:周六周日日更万字,还请读者宝子们多多收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