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禾舟行 > 第44章 橙黄橘绿(七)

第44章 橙黄橘绿(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从南竹镇到京城,水陆并运,一斤货物的运费是二十文,一个精巧的小玩意在京城的售价不低于三十文,那么只要单件小玩意的成本不高于十文,就有很大的利头,值得做。

钱禾脑中快速盘算着,脱口就要买女童手中的梅花形竹笼。

“阿妹,这个卖给姐姐好不好,多少钱?”

女童看看钱禾,又看看少年,摇了摇头。

“不卖吗,为什么?”钱禾不死心,又问。

少年道:“自家编的,不值钱,你喜欢,让阿妹编个给你就是。”

闻言,池舟开口道:“这么多竹子,都是直接砍掉造纸,不做他用吗?”

“还能做什么?”少年脸现迷茫,“竹子遍地是,能卖掉就不错了!”

能做的很多。但一句两句讲不清楚,池舟也不多言,只是问一根竹子卖给纸坊多少钱。

“一钱银子,一亩竹林。”

“这么便宜?”钱禾简直不敢相信。

“还有更便宜的呢。我们这竹子好,才给这价。”少年颇有些自豪,说完大口啃粽子。

钱禾问那女童,能不能教她编竹笼。

女童点头,指了指竹林外。

“需要去你家,是吗?”钱禾笑着问,她正有此意。

女童又点点头,转身先走。

钱禾跟池舟对视一眼,彼此会意,辞别少年,跟上女童。

*

一进女童家门,钱禾登时愣住,竹屋,竹棚,竹桌,竹椅,竹筐,竹碗,竹箩,竹箱……一应器物,全是竹制,且样样都很精巧,仿佛工艺品。

女童跑进厨房,拉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出来。妇人手里拿着竹笊篱,头发盘得紧紧的,一身未染色的土布褂裤,脚穿草鞋,那细长脸,大圆眼,跟女童、少年一模一样。

“窦大嫂。”钱禾问过少年,知道他家只三口,守着五十亩竹林过活。

“我想买竹笼,阿妹手里的这种,你看多少钱合适?”

窦大嫂一怔,显然第一次遇到买主,她打量着钱禾,好看,还一脸喜气,不像骗子。

她想了想,说出个“两文”。

“两文?会不会太便宜,你再加点儿!”钱禾忍住大笑的冲动。

“还加呀!”窦大嫂有些无措,实话实说道,“没卖过,也不知多少钱合适,你看着给吧。”

钱禾拿出五个铜板,递给窦阿妹。女童喜欢得双眼发光,立刻把手里的竹笼递给钱禾,就要带着钱禾去竹棚下,那里摆着竹篾,竹刀,几个竹箩。

钱禾笑着摆手:“阿妹,我手很笨的,学不会。我呀,想看看你还能编什么,兔子能编吗?”

女孩点了下头,立刻跑到竹棚下动起手来。

窦大嫂拿出张竹桌放在院中,请钱禾坐,倒上杯热水:“我在煮笋片,等我一下啊。”

“我夫君在外面,能请他进来坐一下吗?”适才担心唐突了窦大嫂,池舟留在了院外。

*

池舟在桌前坐下不久,窦大嫂端着一箩煮好的笋片从厨房出来,放在日光下晾晒。

钱禾吸吸鼻子:“好香,很特别的清香。”

“吃起来更香,特别是煲汤。”窦大嫂开心道,“两位客人,不嫌弃的话,中午就在这儿用饭吧。锅上炖着汤呢。”

“好啊。”钱禾一口答应。

窦阿妹编好小兔子,拿给钱禾看。

那兔子,惟妙惟肖,甚是可爱,钱禾喜欢极了,以十个铜板买下。

窦阿妹握着铜板就冲出了院子。

“窦大嫂,像这种小兔子,若是您来编,一天能编多少?”钱禾把玩着小竹兔,心下开始盘算,运到京城,一个卖多少钱才合适。

“二十个总是有的。”

“如果是竹箩呢?”

“大件就慢了,五个吧,五个编得出来。”

一直安静听着的池舟,忽地咳嗽起来,似被水呛到了。

“抱歉,失礼了。”池舟拿出青丝帕擦擦嘴角,悄悄同钱禾递了个眼色,示意她打住话题。

钱禾虽是不解,但照做了,同窦大嫂说些闲话,说来说去就到了吃中饭的时候,窦大嫂请两人稍坐,自己进了厨房。

院中剩了池舟、钱禾两人。

钱禾忍不住问他,刚才怎么回事。

“你可是想赶年节?”

钱禾颔首。今日是十月十七,只要二十六能发船,那么腊月二十六就能入京,年前发卖三日,还有灯节庙会,两千个小兔子不成问题,毕竟新年是兔年。

池舟轻轻摇头,表示不赞成。

“时间太赶。兔年应景之物很多,这小竹兔虽精巧,但一个三十文,寻常人家舍不得,富贵人家看不上,不上不下的,不好。”

“但竹编器是个机会。”钱禾急道,“南竹镇这么多竹子,一亩才卖一钱银子,亏大了。要是能把竹编做起来,永淳全县买米的钱也有啦!”

“是,所以我们第一单必须卖出名堂!让世人知道永淳竹编。”池舟攥紧手,“竹编器,苏杭一带也有,那里离京城更近,成本更低,至少运费低,我们想出奇制胜,须得拿出不一样的产品!”

他抬眼望向竹棚,“你看,这些箩筐,是精致,但别人也能编,就算价格压低,也卖不了多少,我们得好好想想。”

两人靠得很近,又故意压低了声音,是以窦大嫂并未听见他们说了什么,只是觉得两人亲密无间。

然当她端着饭菜上桌时,却见钱禾脸上的笑容有些僵。

钱禾是个急性子,想到就要做的那种。她承认,池舟的话有理,但等筹划好,不知何时,年节眨眼就过去了,这可是一年一次最大的商机。

窦大嫂盛了竹笋老鸭汤递给钱禾。

钱禾捧碗,看看院门外,道:“阿哥、阿妹还没回来?”

“竹子砍完才得回来。客商等着,不能耽搁。”原来那少年甚是孝顺,自从父亲去世,他主动包揽了家中重活,一点儿也不让母亲受累。

窦大嫂又给池舟盛上,让两人趁热喝。

一匙入口,钱禾眨了眨眼睛,鲜香无比,比昨晚在竹鲜三味吃到的还香。

“大嫂,你这汤怎么做的?”她立刻问。

“笋片,老鸭,一点盐巴,炖足两个时辰就是。”

“没有别的料?”

“笋片就够了呀。只有我们这儿的笋片才有这个味。”窦大嫂笑道,“我不是夸口啊,柳州府,桂林府,乃至南宁府,也寻不出这种笋片。我们这儿山地好。”

“多少钱一斤啊?”钱禾下意识地问。

“你喜欢拿些去吃就是。但鲜笋不成,放不住,我给你拿笋干,能放三年呢。”窦大嫂放下勺子,去厨房,拿了一竹篮淡黄笋干出来,“吃前拿水泡开就好了。”

钱禾看池舟一眼,对方默然喝汤,她想了想,又道:“大嫂,这笋片,我需要三千斤,你开个价。”

窦大嫂愣住:“这么多,吃到何时啊,每年都有新笋干的。”

“送朋友。这么好的笋干,送礼也有面不是。”

其实钱禾要送的是京城客户。她想好了,就算是年末给客户的好礼。这些客户都是京城的富户大家,个个嘴刁,若他们能认可南竹笋干,再好不过,万一不认可,也送了份人情,对钱家商队的经营自有好处。

窦大嫂见她动真格的,也认真道:“什么钱不钱的,都是自家地里产的,吃不了就扔掉。你拿去,还不浪费呢。”

又是这样,钱禾心里暗暗叹气,道:“那这样,一斤十五文如何?”算上运费、人工,一斤成本在四十文,京城笋干均价是五十文,还有利头。

“哎呀,这么高,太多了,少一点儿。十文足够啦。”

“不,就十五文,听我的。”钱禾断然道,“但这三千斤,本月二十三日,最晚了,就要送到永淳县城,可以吗?”

“没问题的,一定送到。”窦大嫂连声应着,“一会儿我去找里长,全村三千斤很容易的。”

三千斤一共是四十五两银子,钱禾没带这么多,只交了五两定钱,讲好剩下的等笋干送到,结清。

“就送到……”钱禾望向池舟,“咱们住的客栈是哪家来着?”

“淳安客栈。”

“对,淳安客栈,我们姓张。”做戏做全,池舟暗中访看全县,钱禾自不能露出马脚,便报了她母亲张萱的姓氏。

说到客栈,钱禾问窦大嫂,为何村里饭馆会给宿钱打半价。

“是给客商的优惠。每年这时,客商来收竹子,大家都靠这个吃饭,都盼着客商越多越好。”

待吃完饭,钱禾回到竹鲜三味,写了信,让一镖师立刻回县城,交给宋琪,让他准备接货。

池舟看她忙个不停,甚是心疼,劝她不要这么急。

“做生意,产品第一,时机也是第一。”钱禾抱住他胳膊,“这些笋干呢,就是永淳走出广西府的第一步。只要京城人认可,各地商贩自会来的,那时你就等着收银子吧。”

“可万一……”池舟迟疑道。

“我是做什么的!我是做鲜果起家的,对味道有把握。当然这次是干货,送给客户,就是让他们尝味的。”

钱禾信心满满,“一千多人,总有人喜欢,一传十,十传百,南竹笋干的口碑就有啦。之后,南竹竹编再进京城,也更容易。”

作者有话要说:上一章,也就是43章,增加了一段内容,请各位看最新的。不然跟本章开头有些接不上。感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