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帝王恨 > 第1章 入局

第1章 入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永和十四年,紫宸殿。

鸿胪寺卿陆常如往常般执笏出班,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恩的官员人数。末了,他道:“陛下,北陈使团已到达近郊,明日将抵达京城。臣以为,可令少卿方雁前去迎接。”

“……”朝堂上一片寂静。

许久无人回应,他悄悄抬头看了一眼,果然发现他们尊贵的皇帝陛下正神游天外。

陆常无奈,只好用求救的眼神看向端坐一旁的太尉苏翌。

苏翌,字辅昶,十六岁承袭父亲职务入伍,二十三岁起在横屿等地领导抗倭,取得空前胜利。先帝大悦,封其为忠武将军。此后苏翌屡战屡胜,一路升迁,官至太尉,上朝得先帝赐座,是南萧一大传奇。先帝驾崩后,他一手扶持年幼的太子登基,镇压内乱,如今更是权倾朝野。

随着苏翌的一声咳嗽,小皇帝悠悠回过神来,望了眼陆常,从善如流:“朕向来信得过陆爱卿,此事便全凭陆爱卿安排。”

陆常听着,愈发无奈,但也只好磕头谢恩,默默退下。其余众臣早已对自家皇帝的行为习以为常,都是眼观鼻、鼻观心,开始例行汇报。

忙碌而又清闲的早朝就这么平淡地结束了。燕纬伸了个懒腰,心情愉悦地告别众大臣,笑眯眯地向御书房走去。

步入御书房,他走到墙边,轻轻一拉,一幅地图慢慢展开,上面满是朱笔的圈画痕迹。

他望着地图,微微蹙眉,伸手在北陈的位置点了点,想起陆常说的北陈使团,不由展颜一笑。

据说这次北陈那位三皇子也跟来了,倒是有趣。

“清源,查得如何?”

脚下影子动了动,一个黑衣人倏然出现,递给他一张纸。燕纬挑眉:“就这么点儿?”

“他身边有厉害人物跟着,不好查。”

“比你强?”

“是。”

“有趣。”

燕纬若有所思地拉上地图,他拍了拍林泉的肩,笑道:“既然如此,你守在这儿,我去见识见识。”说完转身出了门,一个拐弯便已不见踪影。

林泉摇了摇头,但还是乖乖易容,代替燕纬坐在桌前,处理他留下的奏折。

近郊官驿,杨昀看着手中的《论语》,听着耳边喋喋不休的念书声,头疼不已:“夫子,该休息了。”

曹夫子捋捋白胡子,意犹未尽地结束了讲课,叮嘱道:“殿下莫忘今日的功课。”说完捧着书,施施然离去。

北陈自建国以来便重武轻文,为平衡文武势力,他父皇决定改此风气,启用不少文人,督促上至皇室下至百姓读书学习。这可苦了皇子们。

杨昀本想着出使便可不用读那些无聊的东西,顺便可领略异国风情,便自告奋勇。谁知他那父皇竟让一个老夫子一路随行,整天念叨什么之乎者也。

杨昀长叹一声,瘫在椅子上,哀怨至极。

不过他很快便振作起来,轻手轻脚地溜出驿站。

正值春天,勤劳的人们开始了一年的耕种,空气中满是青草和泥土的芳香,远处牧童的短笛嘹亮地响着,显得生机盎然,正如在田间游玩的少年,都处在最好的时节。

自幼生在深宫的杨昀几时见过这种乡土美景,兴致勃勃地乱逛,早就将那所谓的功课抛之脑后。

清风中却传来稚嫩的读书声,他往前走去,见到河边大柳树下,一群孩童围坐在一个青衣书生身旁,朗朗诵道:“子曰:‘君子不器’。”

书生解释道:“君子不器,即君子不似器皿,只有单一用途。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君子宜博学笃志,礼乐射御书数皆通。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便是此理。”

言罢,他抬头,正对上了杨昀的目光,向他微微颔首。

杨昀此时才看清了他的模样:眉如远山青黛,眸似琥珀清透,发如乌木,面似冠玉,一身简朴的青衣随风轻扬,黑色儒冠更显温润气质,好似谪仙般的人儿。

杨昀的出现并未打搅他们的课堂,书生继续轻声细语地讲解,时不时赞扬孩子们的认真。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了。”书生摸了摸一个孩子的脑袋,起身准备离开,孩子们在拜别后也三五成群打闹着散场。

书生慢慢地往前走,突然停下,无奈道:“公子为何一直跟着在下?”

被发现了的杨昀讪讪地摸摸鼻子,从庄稼地里钻出来,试图缓解这有点尴尬的气氛,义正言辞道:“孤……我见先生您解释《论语》深入浅出,非常好,所以想再请教一下。”

书生略有古怪地看着他,但还是礼貌地同意了。

“咳咳,”杨昀硬着头皮努力回忆,“‘为政以德,譬如北极居其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书生叹了口气。

“嗯嗯。”杨昀连连点头,松了口气。

“此话以北辰喻帝王,以众星喻百姓,帝王以德治国,顺应民心,则天下可运于掌。”

“但以德服人需要大量时间去运作,自古以来都是以武定天下。所谓德治,都是理想罢了,先生觉得呢?”

书生一怔,意味深长道:“乱世宜崇武重典,盛世宜尚文仁政。”言罢转身。

这一次,杨昀没有跟上去,只是在原地沉思,似有所悟。

片刻后,他抬头,高声喊道:“不知先生名讳?”语气中带了自己未察觉的敬意。

那道身影摆了摆手:“时机到时,自会告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