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我在科场捞人上岸[科举] > 第43章 第 43 章

第43章 第 43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顾·小矮子·悄站在讲台上,绷着白净的小脸,煞有介事,“同学们好。”

小子们看在戒尺份上,老老实实应道,“夫子好。”

“今天开始,由我暂时照管你们。”久不登台,顾劳斯却半点不含糊,忽悠起小孩子来一套一套的,“这几日秦老夫子抱恙,我赶鸭子上架,不求带你们精进,只求不出岔子,稳稳当当迎他回来,不知各位同学,能不能给我几分薄面,配合一二?”

小娃娃们笑成一团。

往年上舍代课,哪个不是鼻孔朝天,对他们挥来喝去,顾悄几句话就赚足了好感。

尽管废柴同窗摇身一变成了夫子,这巨变他们多少有些不适应。

为了矫正参差不齐的教学进度,顾劳斯决意,以最末位的进度条为起点,推行统一/教育。

当然,为了均衡大孩子们的输入,他也酌情给第一梯队另外加了些辅料。

顺带,顾劳斯还调整了一番座位次序,将现代小学最为流行的“好带差”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完美拉到了旧时私塾。

小同学被折腾得人仰马翻,顾影停奶声奶气起哄,“叔公不把看图识字拿来,我们不干!”

顾悄被逗笑,“看图识字还在刊印,可不够你们分。但我们可以来点别的。”

小娃娃们伸长了脖子,期待值满满。

“只是,”顾悄摊开两手,抱歉道,“今日仓促而来,没来得及准备,只能先教你们唱唱儿歌了。”

谁知小童们不等他开口,就齐声唱起了童谣版三字经。

他们倒也有才,竟还自觉分出了领唱、齐声和念白,顾悄差点以为自己重回了小学,正在看六一儿童节表演。

宋人首创的三字经,这时还没有被后世荼毒。不见敷衍新增的赘余,四句一联,拢共八十八联。从做人读书到各种常识,本就通俗易懂,配了个简单调子后,更是朗朗上口。

小朋友们摇头晃脑,童声稚语,齐齐整整,煞是可爱。

显然这些时日,小班没少操练。

一曲唱罢,顾云庭挺着胸膛,十分自豪,“自从小叔教了这调子,秦老夫子就直接用上了,还说改日再叫你把剩下的也唱唱,今天小叔会继续教我们唱百家姓吗?”

感情秦老夫子这是早就下好套,就等着他往里钻呢?

不过他确实打算开始教百家姓。

“夫……夫子,我不想学这个。”顾影偬瞧了眼顾悄,还是顶着压力唱起反调。

他重伤这些日子,谢昭已经将他身世并利害关系,和盘托出。单看在谢昭份上,他就不会再真刀真枪跟这准·婶婶对着来,是以他说出这句“不愿”,还在心里掂量了好一会。

他是确实学不会这个。

可以说,百家姓是蒙学里最枯燥的一本书。顾影偬在外舍半年毫无精进,就是卡死在这百家姓上。

顾悄看他神色,不似刁难,便耐心问了句,“为什么不想学?”

顾影偬犹豫着站起来,小声答道,“这书收录姓氏400余个,前后七十余句,可此姓与彼姓之间,毫无联系,即无理又无趣,我……我根本记不住。”

这话令一众小鬼深以为然,那诘屈聱牙的四百余字,愁煞死人。

顾云庭也心有戚戚,“我默百家姓挨打最多,为什么族学要我们背诵这些姓氏呢?”

这确实是个好问题。

蒙学初衷,令童子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可事实上,乡野读三百千,多数人都不求甚解,塾师泰半也不会答疑。

尤其百家姓一本。

有些,纯粹是夫子才浅,自己都没整明白,有些,是不耐烦对着一群幼童精讲其中门道。

只有少数大家族,花重金请的名师西席,才会在记诵之外,与学生细说百家诸姓氏渊源及当朝流衍。

目的嘛,归根结底还是绕不开宗族二字。

讲百家渊源,是要族人从姓氏中明婚姻、分贵贱。

讲姓氏流衍,是要世家子弟在交游中明得失、知厉害。

说穿了,就是教导子弟,在外行走,哪些人当交,哪些人该避,哪有人又不能惹。

也就是所谓的“以便日用”。

自古,姓就是宗族最重要的标志,起着正本溯源、道明血缘的作用。

同姓不婚、门当户对都是基于姓而来的社会潜规则。

氏从名后,更为复杂,昭示着尊卑贵贱。

先秦王公贵族惯用封地、封号等为氏,以示与平民区别,也分出同姓不同支之间的三六九等。

不止西方有路易·亨利二世·德·波旁这等贵族,教名、本名,连着封地,长长一串,不明觉厉;咱们老祖宗也不甘示弱,姓、氏、名、字、号(自名)层层buff叠上,牌面满满。

就拿同为贵族的屈原来说,楚国芈姓这支,祖上受封屈地,是以得屈为氏。到屈原其人,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合起来芈屈平原正则灵均,这谁看谁不迷糊。

秦后虽姓氏合一,取名简化了些。

但以郡望为标志的门阀制度崛起,换汤不换药,比之氏族有过之而无不及。

门阀的巅峰在南北朝。

士族自此按地域划分为郡、侨、吴和虏“四姓”,亦可称四大利益联合体。

山东、关中士族称郡姓。以太原王、清河崔、范阳卢,京兆韦,河东柳、裴、杨等为首。

西晋末年永嘉南渡的北方望族,称侨姓。以王、谢、袁、萧四大姓为首。

江南地区土著望族,合称吴姓。朱、张、顾、陆等四家为大,顾占其一。

北边后起的大家族谓之虏姓。较为有名的,有长孙、宇文、于、窦等。

这四大集团,内部通婚,利益结合十分紧密。

对外有如坚壁,往往几家几姓同气连枝,得以历代数朝屹立不倒。

新贵官僚想要攀附,求之无门。

就算你贵为天子,门第不对,娶崔氏女都是妄想。

此种风气,至唐不灭。

哪怕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明令禁止世家望族七姓十家通婚,却也收效甚微。

到五代十国,藩镇割据,乱世动荡,频繁的战争才彻底击垮世家大族坚不可摧的利益链。

因此,宋初横空出世的百家姓,得以不分贵贱、全凭声韵成文。

只是,明面上旧贵族衰落,各姓之间平起平坐,可暗地里,新贵崛起,旧贵顽抗,各家各族之间利益争斗,半分不曾减少。

不同的是,有宋以来,唯有皇权至高无上,再没有一家一姓可稳坐钓台、屹立不倒。

这便是百家姓最大的奥义。

姓氏谱书自古有之,这也是为何唯有百家姓被推崇至上、列为蒙本。

前朝蛮族当道,汉人被打压得厉害。所谓高门望族,虽苟延残喘,但风骨犹存。

大宁建朝,他们便如离离原草,争相复荣。

待朝堂稳定后,就形成了如今南北氏族与从龙新贵,三足鼎立、久久不息的弈局。

但这些渊源却不好解释,顾劳斯想了想,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

“若是娶妻,百家姓里,你们会娶谁家的姑娘?”

小朋友们面面相觑,微微有些羞赧,尔后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有答江南朱、张的,稍稍见过世面的,也有答关中河东柳、薛的,再不济,也是原家、李家这等休宁望族,总之是五花八门。

“咱们县府,大家不少,为什么没人提谢、方、徐几家女呢?”想到谢昭,顾悄这话问得有些心虚。

这个问题显然超纲,小些的孩子嘀咕,“因为没人娶过。”

大些的还懂得一二,“因为谢家为首,这几家与我们是死对头。”

“是了,因为顾谢两家向来不和,在朝政见相左,在野互相拆台,所以连带着各自姻亲也有了泾渭。”

顾悄点了点头再问,“那为什么两家不和呢?”

到此,就没有小娃娃能答上来了。

于是,顾劳斯口若悬河将郡、吴二姓集团的恩怨情仇娓娓道来,还拓展到两京新旧权贵云、黄、萧、袁、韦、柳诸家。

几家姻亲关系一理、几件轶事八卦一倒,小娃娃们登时燃起熊熊八卦之火。

他们虽然蜗居休宁,可南北京都诸多消息,亦有那说书人源源不断搬运过来,是以两地名门并新秀,他们倒也如数家珍。

“所以,百家姓看似枯燥,却囊括了大历最丰富的八卦,日后我们若想出仕做官,可少不得揣摩其中干系。”最终,顾劳斯笑着问顾影偬,“子繁现在,可还觉得无理无趣?”

顾影偬脸上一红,低头讷讷道,“是弟子浅薄,闹笑话了。”

其实他心里有点想吐槽,谢顾两姓这个例子,实在跛脚,多少有些此地无银了。

可碍于小婶婶的暴脾气,他不敢说。

“这些不过是冰山一角。日后入内舍,读经、读史,还有更多故事在呢。”顾悄摆摆手,“如今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记诵它。”

做完兴趣引导,顾悄掏出万能的青铜双虎钮镂空云纹镇纸,开始击节打拍。

三字经他有幸听过童谣版,可百家姓,学霸歌单里只有个rap版。

他还没潮到,肥着胆子教一群舌头都不利索的奶娃娃唱嘻哈。

好在凭着小公子习琴十几年的音乐素养,顾悄现编现唱,儿歌听着倒也像那么回事。

“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

午课结束,顾冲如约前来检验教学成果,果不其然听到了小童们活泼热闹的大合唱。

童音琅琅,清晰流畅,与往日瞎读乱背的乱象,天差地别。

老执塾笑眯眯摸着胡子,对一旁的老友炫耀,“刚刚还与我呛声,不信我顾氏有镇学之绝技,现在可信了?”

作者有话要说:带了些后边出休宁后需要的背景,希望不要让大家觉得无聊。

勉强也算是一点常识科普吧。其实门阀士族这东西挺好玩的。

比如初唐,科举未兴之前,比较有名的几个诗人,杜审言、四杰里王卢杨三个,都是望族。

比如韩柳并称,但柳宗元柳河东是正儿八经河东柳氏,老牌望族,韩愈就打不过了,为了给自己涨点身价,韩愈自己把自己挂靠到东北昌黎郡韩氏门下,自称韩昌黎,其实他跟这一支八竿子打不着。

这种“隐语”唐传奇中很多,比如莺莺传,崔莺莺妈妈是郑氏,张生母亲也是郑氏,但是是不太入流的旁支。后来演变成西厢记,为什么张生是尚书的儿子,郑恒也是尚书儿子,崔夫人却不愿意把崔莺莺嫁给张生,并不是因为张生穷,而是因为崔、郑都是望族,郑是五姓七望里最显赫的一个,而张这个姓不大能打。

啊好困,码不动了,四点半我天。。。

对了,那个默默浇水不留痕的小姑娘,对,就是你,要不是有一键感谢,我都不知道被浇灌了!

感谢在2023-05-19 17:17:45~2023-05-21 04:26:1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啦啦啦的鱼 9瓶;饿eeeeee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