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文学评论 > 第6章 英美新批评

第6章 英美新批评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英美新批评

一、新批评是形式主,义批评流派之一,在20世纪英美或西方文论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还具有影响力。

观点:

01、新批评派认为当时占主要地位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批评只关注作家身世和作品在社会、道德、历史、哲学方面的意义,而忽视了对文学自身尤其是文本特征的研究。

02、强调“细读”方式

03、文学批评对象:文学自身、文本、语言、文学性和艺术手法

新批评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1.萌生期(1915-1930)

主要在英国;

代表人物:艾略特、瑞恰兹

2.形成期(1930-1945)

其主要活动范围在美国南部,即新批评的“南方时期”;

代表人物:兰瑟姆、泰特、沃伦

3.繁荣期(1945-1957)

几乎在所有大学里都占据了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统治地位

代表:维姆萨特、韦勒克和沃伦(因他们长期在耶鲁大学共事,世称“耶鲁集团”(YaleGroup),成为后期新批评重镇)

萌生和发展和美国南方知识分子的工作相关--回顾南方知识分子的话语演变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南方陷入记忆危机:梦幻浪漫色彩褪色、经济危机、种族暴力

门肯:“所有它吹嘘的进步,无论在艺术上,知识上,还是在文化上都和撒哈拉沙漠一样贫瘠。

1922至1925年

田纳西州纳什维尔镇范德比尔特大学出版小型文艺杂志《逃逸者》(The Fugitive)

要从“感伤的、浪漫主义的老南方上层婆罗门”逃离。

“逃逸者”的领袖,范德比尔特大学教师、诗人约翰·克兰色姆

对现代文学的认同,开展了-系列对诗歌和文学的讨论,否认僵死的过去所塑造的南方形象。逃逸者的出现代表着南方记忆的危机,他们的诗歌中,总是小心地绕开当时盛行的怀念老南方的主题,转而研究现代人的困境。正是这群师生,后来成为新批评的主要组成人员。

举世闻名的进化论审判案一-“猴子法案”

1925年,田纳西州的年轻教师约翰●斯寇普(John·Scops)因为在学校教授进化论,受到起诉,并被处罚。

“州内所有由州公立学校基金提供全额或部分资助的大学、师范及其他公立学校,均不得讲授任何否认人是神创的《圣经》教义,而代之以人是由一类较为低等的动物演化而来的说法,否则即为非法。”

二、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

埃兹拉·庞德(Ezra·Pound,1885-1972),美国诗人,文论家,意象派发起人;毕生力作是《诗章》;1943年因曾为墨索里尼做广播宣传而被拘押;曾翻译《大学》、《中庸》、《论语》和《诗经》;《诗章》中,多次写到中国的历史、哲学、思想和诗歌

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哈佛大学毕业后,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1921年发表现代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荒原》;1943年发表《四个四重奏》;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3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期一直被认为是英美文坛盟主。

约翰·兰瑟姆(John·Crowe·Ransom,1888-1974);美国文论家,诗人,牛津大学博士;创办过《肯庸评论》;逃逸派代表人物

罗伯特潘·沃伦(Robert·PennWareen);美国作家,诗人,批评家,逃逸派代表人物之一;发表有《理解诗歌》,《理解小说》,合编《南方评论》;1950年起任耶鲁大学教授;对福克纳作品的研究奠定了福克纳的声誉;小说《国王的人马》获得1947年普利策奖。

雷纳·韦勒克(Rene·Wellek,1903-1995);捷克出生,美国现代文论家;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布拉格语言学小组”成员,耶鲁大学教授;与沃伦合作的《文学理论》影响极大

新批评的观点

1、“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论(intrinsic andextrinsic studies)

韦勒克

文学研究可以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两个部分

外部研究---作家身世及接受的外来影响、作品的时代背景所产生的影响,作品在社会、历史、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意义,社会对作品的反应等。

内部研究--文本本身,包括其内部结构、语言变异以及艺术手法等;新批评尤其强调前者

2、“细读”论(close reading)

新批评派大力倡导.

由于文本是一个由隐喻、象征、反讽和悖论等构成的独立自足体系,一般性阅读只能寻找作品主题意义,不能解决上述问题

强调应该以“细读”的方式来解析包括上述诸种成分在内的文本语言结构和内部特征。

3、“非个性化”论(impersonality

T.S.艾略特

创作论“非个性化”与传统的“表现论”相反:

欧洲文学自荷马以来的文学传统属于“共时存在”,文学史规范着文学的创作和批评;

文学作品不表现作者的个性,因为文学史的累积对于文本的影响远远超出作者“创作力”对于文本的影响;

诗人的创作不是个人行为,不能把诗歌创作当做个人感情的形式,而是应该用“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来暗示诗人的情感与心境。

艾略特的这一理论在现代西方文论中的“反作者论”方面影响较大。

4、“文学特异性”论(the differentia of literature)

文学文本具有的特异性质,可使文学区别于其他文体或其他艺术门类,区别于人的其他意识活动.

语言的艺术手法产生“文学特异性”,这是新批评的重要研究对象,与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literariness)概念非常相近。

5、“反讽”说(irony)

由布鲁克斯提出

文本中的词语受到语境的压力而意义发生扭曲,所言非所指--一诗歌语言的普遍性质

布鲁克斯:这也适用于诗歌结构原则,称反讽是“表示诗歌内不协调品质的最普及的术语”。

6、“悖论”说(paradox)

从表面上来看,自相矛盾或荒谬,有悖于逻辑和常理,实际上却是有深刻含义的论述,具有鲜明、突出、富有哲理等特征,能够启发读者思考,给人以新颖奇特的感受。

7、“本体”论(ontology)

兰瑟姆

提倡文学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从哲学意义上讲,本体指终极的存在,表示事物内部的根本属性。质的规定性和本源,与“现象”相对。

“本体”论有两层意思:

(1)把文学作品看作是独立于作者和读者经验和意识之外的存在;

(2)文学作品能表现世界本质的具体存在

8、“张力”论(tension)

泰特

诗歌要兼顾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tension是两个词相同部分

含义包括诗歌的诸多对立因素之间的冲突与统-,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有机组织

内容——形式

整体结构——局部肌理

感性——理性

语言的字面意义(外延)——深层意义(内涵)

一般——特殊

抽象——具体

张力是区别诗歌语言与非诗歌语言的一组重要依据,是优秀诗作的完整统一之所在

9、““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论(intentional fallacy and affectivefall acy)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力创作的术语。

意图谬误指用作者意图和写作过程来阐释文本和衡量作品价值,矛头直指社会历史批评和传记式批评等外在研究

感受谬误用读者感受来判断作品成功与否

发生谬误(genetic fallacy):意图谬误的变体之一,是指从作品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入手研究作品的方法。

死水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讨论:文本“细读”对中小学阅读教学法的结合?

不是单纯枯燥的理论分析,也不是拘泥字句的翻译解释,更不是通篇逐字的细嚼慢....

基于丰富文化底蕴

确保文本阅读的完整性

注重切入点(并非全文都适合)

提高学习效率

同类型文本对比阅读

审美化与人文化结合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