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文学评论 > 第9章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

第9章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布莱希特(1989-1956)是德国著名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20世纪20年代后期转向马克思主义,剧作有《三分钱歌剧》《如利略传》《四川好人》等,戏剧理论与批评论著有《移情论批判》《论叙事剧》等。

“间离效果”(又译陌生化效果)理论

布莱希特力图把戏剧的功能从制造幻觉转变为提供反思性的人生经验,反映现实世界中具有重大社会与历史意义的问题,让观众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而非现实情境。简言之,“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他力主以间离方法将观众从共鸣状态转变为自觉的批判状态,并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在舞台上的运用,对戏剧和文学中的新技术、新手法和新风格异常关注。

“卢卡契与布莱希特之争”

【背景】

布莱希持向前看的立场与卢卡契坚持传统的现实主义观念有所抵语,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一场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争,即“卢卡契与布莱希特之争”。

【焦点】

1、如何评价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

2、现实主义要不要在新形势下发展

【内容】

1、关于如何评价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

?卢卡契:维护现实主义正统地位。

“对于现代主义作家来说,人从根本上就是孤独的、反社会的,无法与其他人建立联系。……这种对于历史的拒绝带来了现代主义两个独有的特点:首先,主人公局限于他个体的经验范围之内。无论对于他,还是对于他的创造者,自我之外显然不存在影响他或受他影响的业已存在的现实。其次,主人公自己也没有个人历史。他是‘被抛入世界’:既没有意义,也不可预测。”因而,“现代主义不仅导致了传统文学形式的毁灭,还导致了文学本身的毁灭。”——卢卡契《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

评价:卢卡契对现代主义的观察是敏锐的,现代主义作品的确失去了整体感,人格的分裂伴随着外在世界的分裂,具有一定的额废倾向。但是,他未能理解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现代主义文学恰恰是凭借这种分裂的形式,来抵抗资本主义的整体控制,所以采用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全然不同的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法。

?布莱希特:为现代主义以及某些新出现的艺术形式辩护。不但在理论上认同现代主义,而且在戏剧实践中积极探索各种新的表现形式,如叙事剧。

“表现主义并不只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丑事’……对那些真是愿意学习并想要从事物中找出有用的方面的现实主义者来说,这里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布莱希特《论现实主义理论的形式主义性质》

2、现实主义要不要和怎样发展

?卢卡契:倾向于经典现实主义文学,尤其是19世纪法、俄等国经典的现实主义传统。

一方面,现实主义有一些相对稳固的特征,如曲折和变化的结构,塑造能反映某一特定发展阶段、发展趋向或社会集团本质的典型人物。

另一方面,现代主义文学有一定局限性,如现实感衰微和过于主观性,未经过滤和升华的印象式直接摹写,晦涩难懂而隔绝于普罗大众的小众化倾向等。——参见卢卡契《争论不休的现实主义》

?布莱希特:肯定现实主义的某些成就,并认为它需要发展革新,不能把现实主义理解为停留于1900年水平的一种叙事形式。现实主义是一种对待物质世界和社会机制的态度和积极的、好奇的、实验的精神。

eg :巴尔扎克固然是伟大的作家,但他不注重剪接的客观描写等手法都已经过时,而诸如多斯·帕索斯这样的作家早已突破巴尔扎克式的经典现实主义叙事方式。

“把现实主义看作一个形式问题,把它同一种,唯一的一种(而且是一种旧的)形式联系在一起,那就等于给它做绝育手术。现实主义写作不是形式问题。一切有碍于我们揭示社会因果关系根源的形式都必须抛弃,一切有助于我们揭示社会因果关系根源的形式都必须拿来。”

——布莱希特《关于表现主义的争论》

(三)文学的历史分期

詹姆逊(1934--,又译杰姆逊、詹明信),美国当代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评家。著有《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和形式》《政治无意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文化转向》等。

“永远历史化”

詹姆逊主张“永远历史化”,即注重探讨事物本身的历史根源,借以理解事物的概念和范畴的历史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决定意识形态的原则,强调生产方式影响一切意识形态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致力于对资本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和文学问题的研究。

第一阶段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期,即市场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是国内市场的形成 ——现实主义文学时期

第二阶段 ——列宁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时期,出现垄断资本或帝国主义,经济形态是国内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现代主义文学时期

第三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阶段,又称晚近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跨国资本主义阶段等——后现代主义文学阶段

“第一阶段的艺术准则是现实主义的,产生了如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进步,生物学意义上的‘变异’在不断地发生,于是第二阶段便出现了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1、内容/主题

现实主义描写社会关系中的特定对象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转向更抽象的存在

现实主义——金钱eg:巴尔扎克,狄更斯

现代主义——时间eg:乔伊斯、艾略特、普鲁斯特

后现代主义——空间eg:倾向复制、拼贴、戏仿

2、风格

现实主义——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世俗化并存,预先假定一种与真实相关的审美体验形式。

现代主义——坚定的形式主义,追求创新与整体性叙述模型的建构,由于使社会内容体现于个人经验而走向晦涩。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即“蒙奇”向“拼贴”的转变,后现代主义把时间转换为空间的同时,在消解历史深度感的同时最终走向平面化零散化

(评价)

詹姆逊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决定上层建一筑的理论运用到文学艺术的分析中,特别指出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从狩猎和采集、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亚细亚生产方式、城邦、奴隶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_论述。这种努力使他的分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此外,詹姆逊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具有兼容并包的特征,即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确立为最具包容性和综合性的理论框架,把各相迥异、相互排斥的理论和方法融入自己的分析之中。

(一)、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本雅明(1892-1940,又译本杰明),与法兰克福学派关系密切,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主要著作有《德国悲悼剧的起源》《单向街》《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巴黎,19世纪的首都》《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詹姆逊认为“本雅明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产生】

艺术生产理论标志着本雅明的主要学术成就,其艺术生产理论是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来,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首先具有物质生产制约下的精神生产的哲学含义: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其中“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应包括早期艺术创作)

其次也具有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一种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含义:

“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这两方面在马克思那里是统一的。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基本内涵】

一、作家是文学的生产者

新的文学类型如新闻报道等的发展扩大了民众对文学的参与度,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和公众之间的区分,而进步作家改变生产形式和生产工具也使他们在阶级斗争中有更大作为。在法西斯猖獗的时代,作家应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因为进步的政治倾向包含了艺术质量的因素,而技术的进步也保证了政治的正确。假如作家采取了代表艺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体水平的最先进的技术,就能保证艺术质量和政治倾向的有机结合。

二、艺术生产方式理论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从“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形式”出发,考察了印刷术、石印术、照相术、电影等发明造就的技术复制时代的到来。“艺术的机械复制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反应”。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艺术生产进入机械复制时代,对原作“韵味”造成冲击。

(“韵味”在本雅明那里指的是和仪式崇拜及权威性相关联的原作的本真性、独一无二性,机械复制导致艺术作品原有的膜拜价值被展示价值所取代。)

虽对韵味的消失表示惋惜,但又把原作的韵味、独一无二性置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位置进行批判,敏锐觉察到技术进步和接受者对艺术作品需求扩大之间的密切关系。赞扬技术进步给艺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大批量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打破了被复制对象的统治地位,扩大了欣赏范围和交流速度,同时现代技术的运动打破了观众常态的视觉过程整体感,引起震惊的心理效应,实现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激励公众的政治功能。

本雅明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中得到启发,试图在技术概念的基础上建立唯物主义批评。他把艺术生产当作如同物质生产一样,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其中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产品或商品,读者观众是消费者。艺术的创作是生产,艺术的欣赏是消费,艺术发展的技术构成艺术生产力,代表了艺术发展水平,而艺术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艺术活动的特点、性质由艺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造成。当艺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就会发生艺术上的革命。

所以他极其推崇艺术生产技术技巧的作用,推崇电影、新闻报道、摄影、叙事剧等新兴文体形式及其表现技巧,认为这些技巧可消除形式与内容间传统的僵硬对立,改变传统的艺术感知方式。

(一)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评价】

本雅明较早注意到现代技术因素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对机械复制与艺术发展关系的论述,使他甚至被奉为后现代的预言家。

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带有一定的机械唯物主义色彩,高估了技术进步对艺术的积极意义,对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精神性、独创性、个体性等有所忽略,因而对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有所误读。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产生】

艺术生产理论标志着本雅明的主要学术成就,其艺术生产理论是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来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首先具有物质生产制约下的精神生产的哲学含义: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其中“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应包括早期艺术创作)

其次也具有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一种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含义:

“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这两方面在马克思那里是统一的。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基本内涵】

一、作家是文学的生产者

新的文学类型如新闻报道等的发展扩大了民众对文学的参与度,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和公众之间的区分,而进步作家改变生产形式和生产工具也使他们在阶级斗争中有更大作为。在法西斯猖假的时代,作家应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因为进步的政治倾向包含了艺术质量的因素,而技术的进步也保证了政治的正确。假如作家采取了代表艺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体水平的最先进的技术,就能保证艺术质量和政治倾向的有机结合。

二、艺术生产方式理论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从“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形式”出发,考察了印刷术、石印术、照相术、电影等发明造就的技术复制时代的到来。“艺术的机械复制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反应”。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艺术生产进入机械复制时代,对原作“韵味”造成冲击。

(“韵味”在本雅明那里指的是和仪式崇拜及权威性相关联的原作的本真性、独一无二性,机械复制导致艺术作品原有的膜拜价值被展示价值所取代。)

虽对韵味的消失表示惋惜,但又把原作的韵味、独一无二性置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位置进行批判,敏锐觉察到技术进步和接受者对艺术作品需求扩大之间的密切关系。赞扬技术进步给艺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大批量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打破了被复制对象的统治地位,扩大了欣赏范围和交流速度,同时现代技术的运动打破了观众常态的视觉过程整体感,引起震惊的心理效应,实现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激励公众的政治功能。

本雅明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中得到启发,试图在技术概念的基础上建立唯物主义批评。他把艺术生产当作如同物质生产一样,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其中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产品或商品,读者观众是消费者。艺术的创作是生产,艺术的欣赏是消费,艺术发展的技术构成艺术生产力,代表了艺术发展水平,而艺术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艺术活动的特点、性质由艺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造成。当艺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就会发生艺术上的革命。

所以他极其推崇艺术生产技术技巧的作用,推崇电影、新闻报道、摄影、叙事剧等新兴文体形式及其表现技巧,认为这些技巧可消除形式与内容间传统的僵硬对立,改变传统的艺术感知方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