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重生之贤妇不闲 > 第117章 养娃的第四十天

第117章 养娃的第四十天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崔恒听见这话,藏在袖中的手不由暗自握紧,他沉吟半晌,正愁该怎样委婉表功,扭头却发现夫人眼中满含戏谑。

他这才明白夫人这是在捉弄自己。

“夫人明知故问。”崔恒暗舒一口气,平直的嘴角微微上扬。

心中猜测得到证实,姜蓉也不为难他,她拉着崔恒的手,笑问:“今晚在这留宿?”

听得姜蓉如此发问,崔恒目的达到,也就矜持颔首。

看他这副骄矜假正经的模样,姜蓉心中暗笑,随即靠在他耳边低声道:“多谢夫君。”

她这声音,又低又软,直吹得崔恒心间酥麻,耳尖泛红。

成婚几年,崔恒还是这般不经逗。

崔恒用心关怀于她,她自然也会记这个好。只不过今日除了祭拜她爹娘,她还有别的事要做。

丫鬟们收拾好箱笼后,夫妻俩便带着昭哥儿踏上了前往不眠山的路。

待马车行至山脚,一行人便弃车而行,昭哥儿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高大巍峨的青山。

他望了望远处的青山,又抬头看了看爹娘,那双黑葡萄般的大眼睛瞪得圆圆,随即两眼亮晶晶地拉了拉姜蓉的手。

“娘,大山。”

“是,我们昭哥儿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大山。”姜蓉弯腰笑着回应。昭哥儿喜滋滋地点点头,他左手牵着爹,右手牵着娘,像头小牛犊似地飞快地往前跑去。

崔恒要抱他,他也摇头不让,嘴里嘟囔着:“昭哥儿要自己走上去见外祖父外祖母。”

一家人走走停停,终于来到姜蓉父母坟前。

看着眼前长满荒草的坟堆,姜蓉并未作声,她蹲身低头将蜡烛香火插在坟前。

昭哥儿此刻也感受到母亲心情不佳,看着他娘将香火插好,他不待爹娘提醒,自个就乖乖在坟前跪下。

看着昭哥儿这小大人的模样,姜蓉眉眼间的愁绪消散一空,也随着他跪在一旁。

“爹,娘,不孝女姜蓉今日携夫君孩儿来拜见您俩。”

说罢,她双手伏地叩首。

前世今生算起来,她已经好几十年未见过她爹娘了,她以前总觉得自己无能,不能查清他们去世真相,一直无颜来见他们。

但得了昭哥儿之后,她逐渐明白,她爹娘最想要的估计不是为他们报仇,而是希冀她可以好好活着。

现在她带着孩子来见他们,仇她会报,日子她也会过好。

“爹,娘,小婿崔家修年,前来拜谒。”崔恒清越的嗓音在姜蓉身畔响起,她与他对视一眼,两人再度拜首。

昭哥儿见得爹娘叩拜,也有样学样,对着坟头接连叩首。

“这是我们的孩子,官家给他赐名崔元,小名昭哥儿。”姜蓉眼眶通红,对着爹娘的坟头嘶哑着声音介绍儿子。

“他是个乖孩子,小小年纪便已识字背书,很是让我省心。”

“我夫君......”

“小婿会好好待阿蓉的,请您二老放心。”姜蓉话未说完,崔恒便朗声接话。

姜蓉愕然转头,见到的便是崔恒拘谨忐忑的笑脸。

看他这副愣头青的模样,姜蓉朝他轻轻颔首,随即颤抖着手转移了视线。

她只觉自己的心又慌又乱,她想要说些什么,却觉得自己的心口皱皱的。崔恒一向言出必行,从不轻易承诺。

可是他要的,她给不了......

她看了看他冷峻锐利的侧脸,转移话题道:“来,昭哥儿,跟外祖他们打声招呼。”

“外祖父,外祖母,昭哥儿给您俩请安问好。”昭哥儿听话,乖乖俯首磕头。

姜蓉趁此间隙擦干眼泪,望着面前这片摇曳在春风中的青草,心中默念:“爹娘,你们请放心。”

回去的路上,姜蓉心生好奇,随口问昭哥儿为何知晓拜谒先人需下跪?

昭哥儿用那稚嫩的嗓音淡淡答道:“首孝悌,次见闻[1]。昭哥儿第一次见外祖,自然需行跪拜大礼。”

“昭哥儿真棒。”姜蓉笑着揉了揉他的小脸。

他一提起学问来,就严肃地不似小儿,姜蓉越看,越觉这孩子惹人怜。

小小年纪,还是莫要学崔恒板着脸,跟个小老头似的。

但所幸,昭哥儿尚且年幼,现在处于对什么都很稀奇的阶段。看见路边金黄的金雀花,他好奇地采了几朵,看见瓣瓣似莲的紫云英,他摇着姜蓉的手问她为什么菡萏长在岸上。

知晓事情已经办完,昭哥儿也就不着急回家,西北的庆州多是黄沙与大风,他少有出门。

来到青州,他第一次见到这样多自然生长的花花草草,第一次看见这样清澈透亮的小溪,他在这里玩得不亦乐乎。

姜蓉看着他拖着崔恒在旷野里嬉笑玩耍,也不禁嘴角带笑,目光轻柔地看向他。

他可以无忧无虑地长大,真好。

待昭哥儿玩得尽兴,他已大汗淋漓,丫鬟给他换了条隔汗巾,他也累得在崔恒怀中打起了瞌睡。

不出所料,夫妻俩等的人不期而会,让姜蓉意外的是,他们比她想象的还要按捺不住性子。

不消到家,刚下山,就发现他们一群人正围在马车旁边,缠着常乐在说些什么。

常乐这憨子,说傻也不傻,面对那些自称夫人亲戚的人,面上和颜悦色,但话里话外不漏半点口风,已经颇有老泥鳅的风范。

“阿蓉哎,你可来了,你看看这些下人,我们都说了是你叔伯,他们竟不给半分面子。”

领头的堂伯看见姜蓉便是一通告状。

姜蓉不动声色地扫视眼后面的某位堂伯,笑着训斥常乐两句:“小子不懂事,叔伯们大人有大量,何必与他们计较。”

说罢,她自顾接着问道:“不知叔伯们找我所为何事?”

说起这个,领头的人便打量了眼崔恒的脸色,方小声开口:“是这样的,阿蓉啊,你好久没回家,今儿族中为你们夫妻俩准备了接风宴,希望你们赏脸参加。”

姜蓉扭头看向崔恒,见他同意,也就应了此事。

宴席上,觥筹交错,酒气熏天,眼见着崔恒已被灌得迷迷糊糊,姜家大伯这才开口试探:“贤婿啊,眼见着清明将至,我们大伙打算凑钱修缮下咱姜家的祖坟......”

崔恒面色酡红,毫不在意地挥挥手:“一共需要多少银两?”

“不多,不多。”姜大伯喜出望外,这汴京来的金龟婿竟这样好说话,他大着胆子,将数字翻了一番:“也就一百贯。”

说罢,他咽了咽口水,仔细观察着崔恒的反应。

姜蓉伸长着耳朵听着旁边的动静,待听到这个数字时,她心中早已毫无波澜。早在来之前,夫妻俩就商量好,若目的可达成,别说一百贯,就是一千贯,一万贯又如何?

果然,一帘之隔的崔恒轻笑道:“这都是小事,大伯不必担忧,我与阿蓉常年在外,我岳父母的坟也仰仗着叔伯们闲暇时看顾一二。”

“好说,好说。”目的达成,姜大伯喜不自胜,又起身朝崔恒敬酒。

但他没来得及说什么,就见崔恒熏熏然道:“不过...”

不过什么?姜大伯心中一咯噔。

崔恒睁开眼睛,眸中有暗光一闪而过,只见他似笑非笑道:“有件事还得大伯帮帮忙。”

姜大伯松了口气,拍着胸脯承诺:“只要我做得到,贤婿你只管说。”

“我夫人舅家几年前曾寻到我们,道他们曾经寄了数个包裹到小河村给阿蓉补贴生活,可是这包裹却从未到过阿蓉手中。”

“这......”姜大伯迟疑了。

但不待他反应,崔恒又大手一挥:“若这事给我们个交代,那我们再捐两百贯建一间姜家族学,只要是姜家子孙,都可免费在这读书识字。”

读书、入仕、改换门庭,福荫子孙,这无疑是千千万万的农人心中期望。

待见得崔家如此富裕,他们心中对传闻中遍地黄金玉带的都城更是向往,若能交差,那他们的孩子都有机会改变命运,他们再也不需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在地里刨食。

一个人,与子孙后代的福祉,两者孰轻孰重。

族长的心中瞬间做出了决定。

他眼睛一转,迟疑问道:“这先生?”

“先生的束脩无需族中担忧,我与阿蓉早有商量,她说一切皆由她来承担。若有孩子可考中童生秀才,甚至是举人进士,都可得奖励。”

崔恒此话一出,众人一片哗然,他们本只想着能与这汴京大官攀上关系,他们也好扯着鸡毛当令箭,在这小河村扬眉吐气一番。

却没想到,崔恒竟给他们这样大的惊喜。

姜蓉身边的婶婶嫂子也喜不自胜地拉着她的手,对她连连道谢,极其夸赞之能事。

在这一刻,姜蓉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上位者的一念之差,可以对底层百姓造成何等震撼的打击。

这场宴会,姜家族中受益匪浅,在这巨大的利益面前,姜蓉心中也在猜测,他们那脆弱的同盟还能维持多久。

回到家中,看着崔恒踉跄的背影,姜蓉心中隐隐产生一个大胆的猜测,他的步伐看似凌乱,但下盘却异常稳当,他的酒量好似并不如他表现出来的这样糟糕。

那之前几次,他借酒起兴与她胡天胡地闹做一团,岂不是也是他有意为之?

结合崔恒今日坟前的话语,姜蓉不得不承认,崔恒他表现得确实很是明显。

顷刻间,崔恒的步履突然紊乱,猛然向前趔趄,姜蓉凝神细细打量他一眼,随后如常上前搀扶住他。

姜蓉也没想到,有朝一日,竟会和夫君孩子一起躺到家中这张床上。

这一次,她无需提心吊胆,一夜心安至天明。

不出所料,不到三日,族中便已将顶锅的人推出。

那人也是姜蓉堂伯,因着与那驿丞是姻亲,这才可以通过关系,昧下寄到小河村的包裹。

可笑的是,他竟就是之前他们派人所查到的那人,会这般巧合吗?还是说得从那驿丞入手?

按他们所说,当时他收到的书信都是随手丢弃了,而那些东西用得上的他就添置在自己家中。

这些年过去,零零散散也还剩下两三件。

线索又再次中断,姜蓉问道:“当年是谁叫你去拿包裹的?”

那人讷讷抬头,流利回话:“就是我那舅子,他看我住这个村,又与你是亲戚,就叫我顺路帮你捎带回来,是我猪油蒙了心,贪了你的东西,伯伯对不住你,阿蓉。”

好,敢情是早有对策,这才不惮她的质问。

为何会丢掉书信,她都已不想再问,她已猜到他们会说什么。

因着那封伪造的回信,姜蓉觉得事情并无这样简单。很明显,这不是简单的贪财发案,而是在明晃晃地阻止她离开青州。

这人能够如此敏锐地发现她的信件,这说明当时他对青州的掌控极其严密。这样的手笔,不像秋娘与云娘子那样的闺阁娘子可以做到。

而面前这些人,不到死到临头,他们亦不会说实话,现在也不是与他们撕破脸皮的最佳时机。

出现这种情况,姜蓉与崔恒也早有预料。

此计不成,他们便只能做两手准备。

明面上打草惊蛇,引蛇出洞。暗地里,他们打算从三方布局,村中这些族亲、贺任、还有那不眠山案的幕后高官,每一个,他们都不能放过。

而那高官人选,姜蓉决定将范围定在曾经在青州及周边州府赴任过的汴京高官身上。

崔恒现下正要去中书省就职,有他的帮助,想来很快便可将人选圈定。

她倒是要看看,这些人能翻出什么浪花。

解决完这事,夫妻俩带着昭哥儿去拜访了桂云一家,又监督着人将她爹娘爷奶的坟墓修缮规整,立上墓碑。

他们这才收拾行囊,一路往汴京而去。

作者有话要说:【1】《三字经》王应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